成语拼音:bīng zài qí jǐng
成语解释:刀已架在脖子上。比喻危险已非常逼近
成语出处:《国语 周语中》:“兵在其颈,不可久矣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指危险迫在眉睫
繁体字形:兵在其頸
英文翻译:In the neck
兵:1.战士;军队:当兵。兵种。2.军队中的最低等级:上等兵。3.武器:兵工厂。短兵相接。4.关于军事或战争的:兵书。纸上谈兵。
在:1.存在;生存:精神永在。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父母都在。2.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:我今天晚上不在厂里。你的钢笔在桌子上呢。3.留在:在职。在位。4.参加(某团体);属于(某团体):在党。在组织。5.在于;决定于:事在人为。学习好,主要在自己努力。6.“在”和“所”连用,表示强调,下面多连“不”:在所不辞。在所不惜。在所不计。在所难免。7.表示时间、处所、范围、条件等:事情发生在去年。在礼堂开会。这件事在方式上还可以研究。在他的帮助下,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。8.正在:风在刮,雨在下。姐姐在做功课。
其:[qí]1.人称代词。他(她、它)的;他(她、它)们的:各得其所。自圆其说。2.人称代词。他(她、它);他(她、它)们:促其早日实现。不能任其自流。3.指示代词。那个;那样:查无其事。不厌其烦。4.指示代词。虚指:忘其所以。5.姓。6.表示揣测、反诘:岂其然乎?。其奈我何?7.表示请求或命令:子其勉之!8.词缀:极其。尤其。如其。[jī]用于人名,郦食其(LìYìjī),汉朝人。
颈:[jǐng]脖子前的一部分。也指脖子:刎颈。延颈伫望。[gěng]用于“脖颈子”“脖颈儿”二词中。脖颈子和脖颈儿指脖子的后部。
“兵在其颈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,但它的核心意思其实很直观:危险已经逼近,就像刀架在脖子上一样。比如有人欠下巨额债务却迟迟不还,债主上门催收时,他可能会感叹:“现在真是兵在其颈,得赶紧想办法了!”
问:成语里的“兵”指的是真实的士兵吗?答:不完全对。这里的“兵”更多是比喻危险本身,比如突然的危机、压力或威胁。就像公司面临倒闭时,老板开会说:“市场变化太快,我们现在是兵在其颈,必须转型!”这里的“兵”其实是市场竞争带来的生存压力。
有个真实的历史故事能帮助我们理解。明朝末年,李自成军队逼近北京时,崇祯皇帝在宫中急得团团转。史书记载他“每览奏章,辄以指叩案曰:'兵在其颈矣!'”这里的“兵”既指真实的起义军,也暗喻王朝覆灭的倒计时。
问:现代生活中哪些情况适用这个成语?答:大到国际局势——像俄乌冲突初期,基辅居民连夜撤离时说:“现在真是兵在其颈的时刻”;小到日常生活——考试前夜还没复习的学生,盯着课本也会觉得“兵在其颈”。关键不在于危险大小,而在于紧迫感和无法回避的压迫感。
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:越是信息发达的时代,人们越容易产生“兵在其颈”的错觉。比如股市暴跌时,手机推送接连不断,让人感觉危机四伏。但冷静下来看,真正的危险可能并没有那么近。这提醒我们:面对压力时,既要保持警惕,也要学会分辨真正的威胁和放大的焦虑。
最近看纪录片时注意到,非洲草原上的羚羊被猎豹追赶时,并不会僵在原地等死,而是瞬间爆发惊人速度。这种“兵在其颈”的应激反应,本质上和人类应对危机的逻辑相通——当刀架在脖子上时,拼尽全力寻找生机才是本能。
有个朋友创业遇到资金链断裂,供应商集体上门讨债。他后来回忆:“当时就像有把刀抵着喉咙,但正是这种压力逼着我想出了股权融资的新方案。”这个例子说明,“兵在其颈”的处境未必全是坏事,关键在于如何把危机转化为突破的契机。
站在今天的角度看,古人用“颈”这个人体最脆弱的部位来比喻危险,确实充满智慧。毕竟脖颈连接头脑与躯干,既是生命通道又是致命弱点。当我们说“兵在其颈”时,本质上是在强调:解决问题的机会窗口,可能比想象中更狭窄、更珍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