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īng lái jiàng dí,shuǐ lái tǔ yàn
成语解释:敌:对抗;堰:拦河坝。敌人来了派将军抵挡,大水来了用土去掩盖。比喻针锋相对,根据具体情况,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
成语出处:元 无名氏《云台门》第一折:“兵来将敌,水来土堰,兄弟也,你领兵就随着我来,不可延迟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复句式;作主语、定语;比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对策
繁体字形:兵來將敵,水來土堰
英文翻译:Soldiers come to take the enemy, water comes to earth weir
兵:1.战士;军队:当兵。兵种。2.军队中的最低等级:上等兵。3.武器:兵工厂。短兵相接。4.关于军事或战争的:兵书。纸上谈兵。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将:[jiāng]1.副词。就要;快要:天将下雨。2.介词。把;拿:将革命进行到底。将功赎罪。3.下象棋时直接攻击对方的将或帅:将军。4.带领;搀扶:将幼弟而归。扶将。5.做:慎重将事。6.休养;调养:将养。7.文言副词。又;且:将信将疑。8.助词。表示动作的开始:赶将上去。[jiàng]1.军衔名。将官。在校之上。2.泛指军官:将士。损兵折将。3.带;率领:将兵。[qiāng]请;希望:《将进酒》。
敌:1.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:敌人。敌军。2.敌人:仇敌。残敌。分清敌我。3.对抗;抵挡:所向无敌。寡不敌众。4.(力量)相等的:匹敌。势均力敌。
水:1.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,化学式H2O。无色、无味、无臭的液体,在标准大气压(101325帕)下,冰点0℃,沸点100℃,4℃时密度最大,为1克/毫升。2.河流:汉水。淮水。3.指江、河、湖、海、洋:水陆交通。水旱码头。水上人家。4.(水儿)稀的汁:墨水。药水。甘蔗的水儿很甜。5.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:贴水。汇水。外水。6.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: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。7.姓。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土:1.土壤;泥土:黄土。黏土。土山。土坡。土堆。2.土地:国土。领土。3.本地的;地方性的:土产。土话。这个字眼太土,外地人不好懂。4.民间的;民间沿用的;非现代化的(区别于“洋”):土法。土专家。土洋并举。5.不合潮流;不开通:土里土气。土头土脑。6.未熬制的鸦片:烟土。7.姓。
堰:较低的挡水构筑物,作用是提高上游水位,便利灌溉和航运。
哎呦,这成语"兵来将敌,水来土堰"听着挺耳熟,但具体啥意思呢?说白了就是遇到啥问题就用啥法子解决,别慌!比如说啊,隔壁老王开的小吃店最近生意突然变差,你猜他咋办?他一看客人都跑去新开的奶茶店了,立马推出"买煎饼送豆浆"的套餐,硬是把顾客拉回来一半——这不就是"兵来将敌"的活例子嘛!
等等,这里有个核心问题:为啥老祖宗非要用"兵"和"水"打比方呢?你琢磨啊,古代打仗和治水都是要命的大事,这两件事儿要是处理不好,分分钟全村凉凉。换成现在的话说,就是遇到突发状况得先稳住阵脚,再找对症下药的法子,对吧?
说到这儿,我突然想起上回公司系统崩溃那档子事。当时整个部门都炸锅了,但技术部老张愣是带着人连夜用备用服务器顶上了。你说这算不算现代版的"水来土堰"?关键时候啊,手头有啥资源就用啥,总比干瞪眼强多了。
个人觉得吧,这成语最妙的地方在"主动应对"四个字。现在有些人遇到麻烦就爱躺平,说什么"随缘吧",要我说那才是真坑自己。就像去年疫情反复那阵子,我表姐的舞蹈教室转线上直播课,硬是把危机变商机,这不就是活学活用的典范?
不过话说回来,咱也不能光靠蛮干。好比说前阵子社区搞垃圾分类,刚开始大伙儿都手忙脚乱。后来居委会整了个"积分换鸡蛋"的法子,你猜怎么着?现在连我家三岁小侄子都能分清干湿垃圾了。所以说啊,找对方法比硬扛更重要,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说到底,生活就像打地鼠游戏,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往外冒。关键是要练就两样本事:一是看清问题本质的眼力见儿,二是随机应变的灵活劲儿。就像我家楼下那棵老槐树,风吹雨打几十年,不照样枝繁叶茂?它可没跟老天爷较劲,而是跟着季节变换调整生长节奏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