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uǐ
  • lái
  • shēn
  • shǒu
  • fàn
  • lái
  • zhāng
  • kǒu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uǐ lái shēn shǒu,fàn lái zhāng kǒu

成语解释:形容懒惰成性,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人。

成语出处: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61回:“你们深宅大院,‘水来伸手,饭来张口’,只知鸡蛋是平常东西,那里知道外头买卖的行市呢?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复句式;作分句;含贬义

繁体字形:水來伸手,飯來張口

英文翻译:Water to reach out, food to open mouth

水来伸手,饭来张口的意思

水:1.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,化学式H2O。无色、无味、无臭的液体,在标准大气压(101325帕)下,冰点0℃,沸点100℃,4℃时密度最大,为1克/毫升。2.河流:汉水。淮水。3.指江、河、湖、海、洋:水陆交通。水旱码头。水上人家。4.(水儿)稀的汁:墨水。药水。甘蔗的水儿很甜。5.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:贴水。汇水。外水。6.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: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。7.姓。
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
伸:1.舒展开;拉长:伸手。伸长。2.同“”3.:伸冤。

手:1.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。2.小巧而便于拿的:手册。手枪。3.拿着:人手一册。4.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:炮手。拖拉机手。能手。选手。5.亲手:手植。手书。6.指本领、手段等:妙手回春。眼高手低。心狠手辣。

饭:1.煮熟的谷类食品。特指米饭。2.每天定时吃的食物:早饭。晚饭。
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
张:1.使合拢的东西分开或使紧缩的东西放开:张嘴。张翅膀儿。张弓射箭。一张一弛。2.陈设;铺排:张灯结彩。大张筵席。3.扩大;夸张:虚张声势。4.看;望:东张西望。5.商店开业:新张。开张。6.a)用于纸、皮子等:一张纸。两张画。十张皮子。三张铁板。b)用于床、桌子等:一张床。四张桌子。七张犁。c)用于嘴、脸:两张嘴。一张脸。d)用于弓:一张弓。7.二十八宿之一。8.姓。

口:1.嘴。2.出入通过的地方:门口。海口。3.特指港口。也特指长城的关口:转口。出口转内销。口外。古北口。4.行业;系统;专业方向:对口支援。文教口。专业不对口。5.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:碗口儿。瓶子口儿。6.指人口:户口。拖家带口。7.指口味:口重。8.破裂的地方:裂口。疮口。9.刀剑等的锋刃:刀卷口了。10.骡、马、驴等的年龄(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):这匹马六岁口。11.量词。用于人,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:三口人。一口猪。两口缸。

成语评论

你听说过"水来伸手,饭来张口"这句话吗?小明每天起床就有妈妈挤好的牙膏,早餐直接摆在床头,连剥鸡蛋壳都由奶奶代劳。这个成语就像给生活按了快捷鍵,但真的这么美好吗?

小王刚进公司时总把文件堆在邻桌同事桌上:"这个报表怎么做呀?你帮我弄完顺便打印两份吧。"这种习惯很快让团队效率打了折扣。当我们过度依赖他人时,会不会像手机用久了忘记怎么写字?

有人问:这种状态是怎么形成的?其实就像温室里的多肉植物,长期被过度照料反而长不出强壮的根系。很多家长误以为包办代替是疼爱,殊不知这会让子女失去试错的机会。记得我表妹第一次住校时,连洗衣机都不会用,这种窘境值得深思。

但换个角度看,现代外卖平台和智能家居不正是"水来伸手"的升级版吗?关键要区分合理便利与能力退化。就像用导航不代表不认路,保留问路能力同样重要。上周我尝试关掉洗碗机自己动手,发现劳动带来的满足感比机器运转声更踏实。

与其说这个成语在批判懒惰,不如说在提醒我们保持自主能力。就像健身房里,教练辅助是为了让你最终能独立完成动作。下次遇到困难时,不妨先试试"伸手自己倒水",说不定会发现新的可能性。

在这个智能时代,既要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,也要守护亲手创造的快乐。毕竟,生活这杯水,自己倒的才更知道冷暖;人生这碗饭,亲手盛的才更懂咸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