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īng jī xuě fū
成语解释:像冰一样的肌肤。形容女子洁美的体肤
成语出处:清·魏源《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》序:“鼓罢复出其二子,长者九岁,冰肌雪肤,瞳翦秋水,中原未之见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多用于女性
繁体字形:冰肌雪膚
英文翻译:Ice skin
冰:1.水在0℃或0℃以下凝结成的固体:湖里结冰了。2.因接触凉的东西而感到寒冷:刚到中秋,河水已经有些冰腿了。3.把东西和冰或凉水放在一起或放在冰箱里使凉:把汽水冰上。4.像冰的东西:冰片。冰糖。干冰。5.姓。
肌:肌肉,人体和动物体的一种组织。由许多肌纤维集合而成。分横纹肌、平滑肌和心肌三种。
雪:1.空气中降落的白色结晶,多为六角形,是气温降低到0℃以下时,空气层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。2.颜色或光彩像雪的:雪白。雪亮。3.姓。4.洗掉(耻辱、仇恨、冤枉):雪耻。雪恨。昭雪。洗雪。
肤:1.皮肤:切肤之痛。体无完肤。2.表面的;浮浅:肤浅。肤泛。
哎呦,说到“冰肌雪肤”这个成语,大家是不是第一反应就是形容人皮肤白嫩透亮?不过你别说,这词儿用起来还真有讲究!比如:“她一袭白衣站在雪地里,冰肌雪肤仿佛和天地融为一体,美得让人挪不开眼。”你看,这里既夸了肤色,又用场景烘托出清冷的气质。
等等,有人可能想问:“冰肌雪肤只能用来形容人吗?”嘿,还真不是!比如描写瓷器:“这件宋代白瓷胎薄如纸,釉色纯净似雪,堪称冰肌雪肤的工艺品。”你看,把器物质感说得活灵活现,是不是比干巴巴的“精致”更有画面感?
说到这儿,咱得聊聊这成语的核心——为啥非用冰和雪作比喻?说白了,就是抓住“通透感”和“无瑕感”这两大特质嘛!举个反例:“他晒得黝黑的胳膊和冰肌雪肤的广告模特形成鲜明对比”,这一黑一白的反差,立马让读者get到视觉冲击。
不过依我看啊,现在用这词得注意场合。毕竟现代审美多元化了,小麦色皮肤也很健康嘛!比如可以这么用:“虽然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冰肌雪肤,但阳光亲吻过的肤色配上自信笑容,反而更有魅力。”你看,既保留成语韵味,又传递了积极态度。
最后提个醒,别老盯着字面意思死磕。就像写玉石:“这块和田玉触手生温,虽无冰肌雪肤的冷艳,却透着暖玉独有的温润。”这说明啥?比喻要灵活,重点在抓准事物的本质特征。下次遇到类似成语,不妨先问问自己:这个词的灵魂到底是啥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