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 suì tuò hú
成语解释:唾壶:古代的痰盂。形容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赞赏。
成语出处:《晋书 王敦传》:“以如意打唾壶为节,壶边尽缺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动宾式;作谓语;形容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赞赏
繁体字形:撃碎唾壺
英文翻译:bestow high praise on sb.'s literary works
击:1.打;敲:击鼓。旁敲侧击。2.攻打:袭击。声东击西。3.碰:撞击。肩摩毂(gǔ)击。4.接触:目击。
碎:1.完整的东西破成零片零块:碗摔碎了。2.使碎:碎石机。碎尸万段。3.零星;不完整:碎布。琐碎。4.絮烦;唠叨:嘴太碎。
唾:1.唾液:唾壶。2.用力吐唾沫:唾手可得。3.吐唾沫表示鄙视:唾弃。唾骂。唾面自干。
壶:1.陶瓷或金属等制成的容器,有嘴儿,有把儿或提梁,用来盛液体,从嘴儿往外倒:茶壶。酒壶。喷壶。2.(Hú)姓。
“击碎唾壶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奇怪,唾壶明明是装口水的容器,为什么要击碎它?其实这背后有个有趣的故事。东晋名将王敦读曹操的诗句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时,激动得用玉如意敲打唾壶打节拍,把壶口都敲缺了。后人就用“击碎唾壶”形容对文学作品的极度赞赏。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小明在朗诵会上听到同学写的现代诗,突然站起来鼓掌叫好,手里的保温杯哐当一声砸在椅背上。老师打趣道:“你这算不算当代版击碎唾壶?”同学们哄堂大笑,这个古老成语瞬间有了鲜活的生命力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在谁还用唾壶?这成语过时了吧?其实成语的魅力就在于此——它像传家宝,虽然装宝贝的盒子旧了,但里面的智慧永远闪光。就像我们用“点赞狂魔”形容网络时代的热情,古人用“击碎唾壶”传递同样的情感内核。
我常想,在这个短视频刷屏的时代,能让人“击碎唾壶”的作品越来越难得。上周在美术馆看到幅油画,夕阳下的麦浪仿佛在呼吸,当时真想把手中的矿泉水瓶砸向地面喝彩。这种纯粹的艺术共鸣,古今其实并无不同。
再比如地铁里遇见抱着吉他即兴创作的街头艺人,曲调钻进耳朵的瞬间,有人会不自觉用脚尖打拍子,皮鞋尖磨掉漆也不在意。这种忘我的状态,不就是“击碎唾壶”的现代演绎吗?器物会变,但人类对美的感知永远炽热。
下次遇到让你心头震颤的作品,不妨放任自己“击碎唾壶”。当然,记得选个耐砸的容器——毕竟真挚的情感值得用力表达,但打扫碎片也挺麻烦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