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uò
  • suì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tuò hú jī suì

成语解释:唾壶:古代的痰盂。形容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赞赏。

成语出处: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豪爽》:“以如意打唾壶,壶口尽缺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赞赏

繁体字形:唾壺撃碎

英文翻译:Spittle smash

唾壶击碎的意思

唾:1.唾液:唾壶。2.用力吐唾沫:唾手可得。3.吐唾沫表示鄙视:唾弃。唾骂。唾面自干。

壶:1.陶瓷或金属等制成的容器,有嘴儿,有把儿或提梁,用来盛液体,从嘴儿往外倒:茶壶。酒壶。喷壶。2.(Hú)姓。

击:1.打;敲:击鼓。旁敲侧击。2.攻打:袭击。声东击西。3.碰:撞击。肩摩毂(gǔ)击。4.接触:目击。

碎:1.完整的东西破成零片零块:碗摔碎了。2.使碎:碎石机。碎尸万段。3.零星;不完整:碎布。琐碎。4.絮烦;唠叨:嘴太碎。

成语评论

唾壶击碎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奇怪,对吧?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别急,咱们先从故事开始。相传东晋名士王敦酒后读曹操的诗,读到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时热血沸腾,顺手抓起桌上的痰盂当鼓槌敲打,结果把铜制的唾壶都敲碎了。这个充满画面感的场景,后来就成了形容情绪激昂到失控的生动表达。
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还有人会激动到摔东西吗?其实这个成语更多是形容内心的澎湃,比如看到振奋人心的新闻时,我们可能会说“这条消息让我差点唾壶击碎”。举个例子,创业者听到投资成功的消息,拍桌大喊:“终于成了!”——这就是现代版的唾壶击碎

这个成语在演变过程中出现了有趣的分支。宋代文人笔记里记载过“唾壶缺”的说法,特指文人读佳作时激动得摔坏器物。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更是活学活用,在《警世通言》里写书生读到精彩诗句,“不觉将手中茶盏掷地而碎”,这种文雅版的唾壶击碎至今仍在文化圈流传。

现代人需要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吗?我倒觉得在表情包泛滥的时代,真实的情绪反应反而珍贵。就像上周看奥运会直播,邻居家传来“咣当”一声——后来才知道是老爷子看到夺冠瞬间,兴奋得把保温杯碰掉了。这种真实的热血,可比屏幕上的点赞更有温度。

如何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呢?记住两个要点:一是语境要匹配强烈情绪,二是多用于积极场景。比如可以说:“设计师看到方案通过时,激动得差点唾壶击碎”,但别说“他玩游戏输了唾壶击碎”——这就变成单纯的发脾气了。语言就像调味料,用得恰当才能提鲜。

最后留个小问题:你最近有没有遇到让人“唾壶击碎”的时刻?可能是孩子考上理想学校,或是团队攻克技术难关。这些真实的情感火花,或许正是古老成语在现代生活中最美的传承方式。

"唾壶击碎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