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uò
  • qiāo
  • quē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tuò hú qiāo quē

成语解释:见“唾壶击缺”。

成语出处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豪爽》:“以如意打唾壶,壶口尽缺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赞赏

繁体字形:唾壺敲缺

英文翻译:A potpourri

唾壶敲缺的意思

唾:1.唾液:唾壶。2.用力吐唾沫:唾手可得。3.吐唾沫表示鄙视:唾弃。唾骂。唾面自干。

壶:1.陶瓷或金属等制成的容器,有嘴儿,有把儿或提梁,用来盛液体,从嘴儿往外倒:茶壶。酒壶。喷壶。2.(Hú)姓。

敲:1.在物体上面打,使发出声音:敲门。敲锣打鼓。2.敲竹杠;敲诈:有的商人一听顾客是外乡口音,往往就要敲一下子。

缺:1.缺乏;短少:缺人。缺材料。庄稼缺肥缺水就长不好。2.残破;残缺:缺口。完满无缺。这本书缺了两页。3.该到而未到:缺勤。缺课。缺席。4.旧时指官职的空额,也泛指一般职务的空额:出缺。肥缺。补一个缺。

成语评论

唾壶敲缺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冷门,但背后的故事却很有意思。它原本出自《世说新语》,讲的是东晋名将王敦读曹操的诗时情绪激昂,一边朗诵一边用手中的玉唾壶打拍子,最后把壶口都敲破了。那么问题来了:为什么古人会用“敲唾壶”来表达情绪呢?其实这和古人随身携带唾壶的习惯有关——激动时随手抓起身边的东西敲打,就像现代人拍桌子一样自然。

举个古代场景的例子:一位诗人读到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时,突然站起身,抄起案头的青瓷唾壶咚咚敲击,壶身的裂痕随着他的咏叹逐渐蔓延。这时候的“唾壶敲缺”,既是对诗意的共鸣,也是热血沸腾的外化表现。这种充满画面感的动作,比单纯说“我很激动”要有感染力得多。

放到现代社会,类似的情景其实每天都在发生。比如设计师盯着电脑屏幕修改方案时,手指无意识地敲击马克杯;篮球迷看比赛时猛拍大腿——虽然道具换了,但那种忘情投入的状态和古人如出一辙。这时候我们可以说,这位设计师的马克杯都快被敲出豁口了,颇有几分“现代版唾壶敲缺”的意味。

可能有人会问:现在大家都用手机、电脑,这种肢体语言会不会过时?我倒觉得恰恰相反。在表情包泛滥的时代,真实的肢体反应反而显得珍贵。就像短视频里有人听到好音乐会跟着打节拍,这种本能的动作反而比精心设计的表情更打动人。

不过要注意的是,成语中的“敲缺”不是鼓励破坏物品,而是强调情感的真挚浓烈。就像我们不会为了复刻成语故意敲坏杯子,重要的是抓住那种全心投入的精神状态。当你在工作中为某个创意兴奋得坐不住,或是读到好文章忍不住拍腿叫绝时,其实已经在演绎属于这个时代的“唾壶敲缺”了。

最后留个思考:在数字化生存的今天,我们是否还能找到像唾壶这样既日常又充满象征意义的物件?或许每个人都可以培养自己的“现代唾壶”,比如总被转笔敲出凹痕的笔记本,或是被指尖磨得发亮的手机壳——这些生活痕迹,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情感见证呢?

"唾壶敲缺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