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cì xīn qiē gǔ
成语解释:见“刺心刻骨”。
成语出处:明·于晃《乞恩疏》:“古今人臣于忠,未有如臣父之惨烈也。臣之痛愤,刺心切骨,何时可已!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的内心
繁体字形:刺心切骨
英文翻译:Piercing the heart and bone
刺:[cì]1.用针或有尖的东西穿入:针刺。刺绣。2.尖锐像针的东西:鱼刺。扎了个刺。3.用剑刺。泛指杀伤或暗杀:刺杀。刺客。4.使某些感觉器官反应强烈:刺耳。刺鼻。5.用挖苦的话揭露人的短处:讥刺。6.侦察:刺探。7.名片:名刺。[cī]拟声词。快速摩擦或火线燃烧发出的声音:刺刺地直冒火星。
心:1.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。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,稍偏左方,呈圆锥形,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,内部有四个空腔,上部两个是心房,下部两个是心室。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。也叫心脏。2.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:心思。心得。用心。谈心。一心一意。你心想到哪里去了?3.中心;中央的部分:江心。圆心。重心。4.二十八宿之一。5.姓。
切:[qiē]1.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:切西瓜。把肉切成丝儿。切断敌军退路。2.直线与圆、直线与球、圆与圆、平面与球或球与球只有一个交点时叫做切。[qiè]1.合;符合:文章切题。说话不切实际。2.贴近;亲近:切身。亲切。3.急切;殷切:迫切。恳切。回国心切。4.切实;务必:切记。切忌。切不可骄傲。5.用在反切后头,表示前两字是注音用的反切。如“塑,桑故切”。见〖反切〗。6.姓。
骨:[gǔ]1.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、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:骨头。骨骼(全身骨头的总称)。骨节。骨肉(a.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,亦称“骨血”;b.喻紧密相连,不可分割的关系)。骨干(gàn)。2.像骨的东西(指支撑物体的骨架):伞骨。扇骨。3.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:骨力(a.雄健的笔力;b.刚强不屈的气概)。风骨(古典文艺理论术语,指文章的艺术风格,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)。4.指人的品质、气概:侠骨。骨气。[gū]1.〔骨朵儿〕尚未开放的花朵。2.〔骨碌〕滚动(“碌”读轻声)。
哎哟喂,今天咱们来唠唠"刺心切骨"这个成语。你可能会问,这词儿听着就肉疼,到底啥场合能用上啊?举个栗子,当老张发现养了十年的儿子不是亲生的时候,那句"这消息真是刺心切骨"简直比东北大酱还齁嗓子,你品,你细品。
这时候有人要问了:"这和普通的心痛有啥区别呢?"问得好!普通的伤心就像被纸划了道口子,而刺心切骨更像是三九天掉冰窟窿里——从骨头缝里渗出来的疼。就像《活着》里的福贵,眼瞅着亲人一个个走远,那滋味可不就是字面意义上的"刻进骨头里"的痛么?
话说回来,这成语就只能用在生离死别上吗?嘿,您可别想窄了!前几天看新闻,那个被网络暴力逼到抑郁的姑娘,她父母说"那些谣言句句刺心切骨",这说明啥?现代社会的精神伤害照样能让人骨头缝发凉。不过话又说回来,这种痛到极致的体验,说不定反而能让人触底反弹呢。
突然想到个有意思的现象:为啥古人非要用"刺心"和"切骨"两个动作来形容?我琢磨着这跟中医理论有关,心主血脉,骨主精气,双重打击可不就是身心俱损嘛。就像你同时被撒盐和抹辣椒面,那酸爽,啧啧。
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,虽然这成语听着吓人,但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痛觉记忆,反而最能引发共鸣。你看那些传世经典,哪个不是把人间至痛写得入木三分?所以说啊,生活给我们的刺心切骨,搞不好就是老天爷发的写作素材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