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èn zhī qiē gǔ
成语解释:之:代词,指所恨对象。形容痛恨到极点
成语出处: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二章:“屡遭虏骑蹂躏,莫不义愤填膺,恨之切骨,只要朝廷稍加激动,十万之众不难指日集合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形容痛恨到极点
繁体字形:恨之切骨
英文翻译:Cut the bone with hatred
恨:1.仇视;怨恨:仇恨。恨之入骨。2.懊悔:悔恨。遗恨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切:[qiē]1.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:切西瓜。把肉切成丝儿。切断敌军退路。2.直线与圆、直线与球、圆与圆、平面与球或球与球只有一个交点时叫做切。[qiè]1.合;符合:文章切题。说话不切实际。2.贴近;亲近:切身。亲切。3.急切;殷切:迫切。恳切。回国心切。4.切实;务必:切记。切忌。切不可骄傲。5.用在反切后头,表示前两字是注音用的反切。如“塑,桑故切”。见〖反切〗。6.姓。
骨:[gǔ]1.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、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:骨头。骨骼(全身骨头的总称)。骨节。骨肉(a.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,亦称“骨血”;b.喻紧密相连,不可分割的关系)。骨干(gàn)。2.像骨的东西(指支撑物体的骨架):伞骨。扇骨。3.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:骨力(a.雄健的笔力;b.刚强不屈的气概)。风骨(古典文艺理论术语,指文章的艺术风格,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)。4.指人的品质、气概:侠骨。骨气。[gū]1.〔骨朵儿〕尚未开放的花朵。2.〔骨碌〕滚动(“碌”读轻声)。
“恨之切骨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强烈的情绪。它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的憎恨深入骨髓,仿佛连骨头缝里都透着厌恶。比如:“他对那个背叛自己的朋友恨之切骨,每次想起都忍不住攥紧拳头。”这种情感虽然极端,但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——比如职场中被同事背后捅刀,或是家庭中因遗产纠纷反目成仇。
有人可能会问:恨到这种程度有必要吗?其实成语本身并不评判对错,它只是客观描述一种情感状态。就像有人被欺骗十年积蓄后说:“我对那个骗子恨之切骨”,重点不在于该不该恨,而是这种恨意的浓度已经突破了日常尺度。这时候更需要思考的是:如何不让这种情绪吞噬自己的生活?
举个例子,战国时期孙膑被同门庞涓设计挖去膝盖骨,这种遭遇换成谁都难免恨之切骨。但他在最终战胜庞涓时,并没有选择虐杀报复,而是用谋略证明了自己。这让我想到,强烈的恨意有时候反而能成为突破困境的燃料——关键是找到合理的转化方式。
现代社会中,我们可能不会遇到这么极端的仇恨场景,但被恶意中伤、遭不公平对待时,心里难免泛起类似情绪。有个读者曾分享经历:她发现丈夫出轨多年,直言“当时真是恨之切骨”。但三年后再聊起,她说现在更庆幸及时止损,反而活得更舒展。时间这把筛子,有时候真能把尖锐的恨意磨成释然的砂砾。
话说回来,成语终究是面镜子,照出的是人性的某个切面。与其纠结该不该恨,不如把注意力放在“恨过之后怎么办”。就像处理伤口要先清创再包扎,面对深入骨髓的恨意,或许更需要的是自我疗愈的智慧。毕竟,带着恨意生活就像揣着块烙铁——烫伤的终归是自己。
最后留个思考题:如果“恨之切骨”的反面是“爱入肺腑”,这两种极致情感是否都源于同一种生命热度?当我们学会调控情感的温度计,或许就能在爱恨交织的人生迷宫里,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支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