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ǎn
  • bè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iǎn fā bèi hè

成语解释:见“剪发披缁”。

成语出处:唐·李公佐《谢小娥传》:“里中豪族争求聘,娥誓心不嫁。遂剪发被褐,访道于牛头山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出家为僧尼

繁体字形:剪發被褐

英文翻译:Beige quilt

剪发被褐的意思

剪:1.剪刀。2.形状像剪刀的器具:夹剪。火剪。3.用剪刀等使东西断开:剪裁。剪纸。剪指甲。剪几尺布做衣服。4.除去:剪除。剪灭。剪草除根。5.姓。

发:[fā]1.送出;交付:发货。分发。印发。发了一封信。2.发射:发炮。百发百中。3.产生;发生:发芽。发电。发水。发病。4.表达:发表。发布。发誓。发言。发议论。5.扩大;开展:发展。发扬。发育。6.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:发家。暴发户。他这两年跑买卖可发了。7.食物等因发酵或水浸而膨胀:面发了。发海参。8.放散;散开:发散。挥发。蒸发。9.揭露;打开:发现。揭发。发掘。10.姓。[fà]头发:毛发。须发。白发。假发。理发。

被:[bèi]1.睡觉时覆盖身体的东西:被子。被单。棉被。毛巾被。羽绒被。被褥。2.盖,遮覆:被覆。泽被后世(恩惠遍及后代)。3.遭遇,遭受:被灾。被难(nàn)。4.介词,用在句中表示主讲是受事者:他被(老板)辞退了。5.用在动词前,表示受动:被动。被告。被批评。被剥削。[pī]古同“”,覆盖。

褐:1.粗布或粗布衣服。2.黑黄色。

成语评论

剪发被褐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背后藏着古代文人的生活智慧。举个具体例子: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后,剪发被褐,采菊东篱”,说的就是宁可剪短头发、穿粗布衣,也要追求精神自由。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古人要用剪发和穿粗麻衣来表现清高呢?

其实在古代,头发和服饰都是身份象征。士大夫阶层留着长发、穿着丝绸,突然有人主动剪发穿褐衣,就像现代人放弃西装革履去山里种菜,本质上都是用外在改变宣告价值选择。比如唐代诗人王维在辋川别业种地时,邻居见到他“褐衣短打,不似京官”,正是这种反差让“剪发被褐”成为文化符号。

现代人怎么用这个成语?想象有个程序员辞去高薪工作,跑到大理开民宿。朋友议论他“简直是剪发被褐”,这里的潜台词是:主动选择简朴≠被迫吃苦。就像现在流行的“FIRE生活”,本质是用物质降级换取精神升级。这种转变放在古代,可能就会被记上一笔“剪发被褐,躬耕洱海”。

有人可能会困惑:这和“安贫乐道”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主动性。陶渊明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是主动选择,而被迫贫困的人不会用这个成语。就像今天有人卖掉市中心的房子搬进乡村老宅,邻居说“你这叫剪发被褐”,其实是夸他有魄力活出自我。

在我看来,这个成语最妙的是它打破了“成功=光鲜”的刻板印象。去年遇到位投资人,辞去百万年薪在终南山办书院,粗茶淡饭却眼中有光。这种状态用“剪发被褐”形容,比“躺平”“佛系”更精准——不是消极逃避,而是主动构建生活坐标系

下次看到有人做出反常规的人生选择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。它提醒我们:当外在形式与内在追求冲突时,真正的勇气不是勉强适应,而是像修剪多余的枝叶那样,果断舍弃不适合自己的部分。就像苏东坡被贬黄州后“竹杖芒鞋轻胜马”,谁说粗布衣衫不能走出潇洒人生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