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áo mín shāng cái
成语解释:劳民:使人民劳累;伤:耗费。既让人民劳累受苦;又耗费了资财。指滥用人力物力;造成浪费。
成语出处:《元史 李元礼传》:“而又劳民伤财,以奉土木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勞民傷財
英文翻译:harass the people and waste money
劳:1.劳动:按劳分配。不劳而获。2.烦劳(请别人做事所用的客气话):劳驾。劳您走一趟。3.劳苦;疲劳:任劳任怨。积劳成疾。4.功劳:勋劳。汗马之劳。5.慰劳:犒劳。劳军。6.姓。
民:1.人民:国泰民安。为民除害。2.指某种人:藏民。回民。农民。渔民。牧民。居民。侨民。3.民间的:民歌。民谣。4.非军人;非军事的:拥军爱民。民航。民用。5.姓。
伤:1.人体或其他物体受到的损坏:作战负伤。探伤仪。2.损害:伤筋动骨。伤感情。3.因故得病:伤风。伤寒。伤食。4.悲哀:伤心。悲伤。5.妨碍:无伤大体。
财:1.钱和物资的总称:财产。财物。理财。2.姓。
“劳民伤财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挺严肃的,但用对了场景其实特别贴切。比如某地政府为了搞“面子工程”,花大钱修了个豪华喷泉广场,结果平时没人用,维护费还高得吓人。这时候老百姓就会摇头:“这真是劳民伤财!”——既折腾了工人,又浪费了纳税人的钱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劳民伤财的事总在发生?”其实很多时候是决策者太心急。比如古代皇帝为了修长城征调大量民工,结果工程没完成,百姓先累垮了。这种“想一步登天”的心态,反而容易让事情变得复杂,最后钱花了、人累了,效果还打折扣。
不过话说回来,劳民伤财的事也不全是“大人物”干的。普通人装修房子时,如果非要砸掉承重墙改格局,最后房子安全隐患没解决,装修费还翻倍,这也算小型劳民伤财现场。所以说,不管是国家大事还是生活小事,都得先算清楚“性价比”。
有没有办法避免劳民伤财?我的个人经验是:先做小范围测试。就像公司开发新项目,与其一上来就烧钱铺市场,不如先做个试点版。去年我们团队推出一款APP前,先用最低成本做了个简易模型让用户试用,结果发现核心功能根本没人用,及时止损省了200万研发费。
现实中还有个有趣现象:有时候劳民伤财的初衷反而是好的。比如某贫困县想通过办音乐节吸引游客,结果场地建设花超支,门票却卖不出去。这种案例提醒我们,光有热情不够,还得会算账。就像家里老人总爱囤过期食品,说是“怕浪费”,其实反而浪费更多——道理都是相通的。
最后说个反常识的观点:有些看似劳民伤财的事,长远看可能是必要投资。比如疫情期间建方舱医院,当时有人觉得浪费,但后来在防控中起了关键作用。所以关键要看是“真浪费”还是“为未来买单”。就像我咬牙买的笔记本电脑,贵是贵了点,但提高的工作效率早就回本了。
说到底,判断是否劳民伤财就像炒菜放盐——少了没味,多了齁嗓子。如何在行动前多问几句“这钱非花不可吗?”“有没有更聪明的办法?”,或许就能少走很多弯路。毕竟,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,谁的精力都值得被珍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