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ēi bǐ zhī yīn
成语解释:指殷纣时的音乐。后世视为亡国之声。亦作“北鄙之声”。
成语出处:《史记 乐书》:“纣为朝歌北鄙之音,身死国亡……夫朝歌者不时也,北者败也,鄙者陋也,纣乐好之,与万国殊心,诸侯不附,百姓不亲,天下畔之,枚身死国亡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指亡国的音乐
繁体字形:北鄙之音
英文翻译:Northern disdain
北:[běi]1.方向,早晨面对太阳,左手的一边,与“南”相对:北方。北辰(古书指北极星)。北上(古代以北为上,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,与“南下”相对)。北极星(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,人常靠它辨别方向)。北国(指中国北部)。2.打了败仗往回逃:败北。[bèi]古同“背”,违背,违反。
鄙:1.(见闻)浅薄;(品质)恶劣:鄙陋。卑鄙。2.看不起:可鄙。鄙夷。3.边远的地方:边鄙。4.谦辞。用于自称:鄙人。鄙见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音:1.声音;读音:音律。音乐。口音。乐音。杂音。把这个字的音读准。2.消息:佳音。音信。3.指音节:单音词。复音词。4.读(某音):“区”字作姓时音欧。5.姓。
哎哟,说到“北鄙之音”这个成语,你可能会懵一下:“这啥意思啊?”别急,咱们先拆开看。北鄙,就是北方边远地区;音,可以指音乐或言论。连起来嘛,原本是说偏远地区的粗俗音乐,后来引申为不登大雅之堂的观点,或者和主流格格不入的声音。
举个例子哈!比如公司开会讨论新项目,大家正热火朝天分析数据呢,老张突然来一句:“搞这些虚的干啥?直接降价甩卖不就行了!”这时候老板可能皱眉头:“老张啊,你这可是北鄙之音了。”你瞧,这里不是说老张的建议一定错,而是他的想法和团队的专业分析路子不太搭调。
那问题来了:“现在都用手机听歌了,北鄙之音这种老词儿还有啥用?”嘿,这你就问到点子上了!现在网上各种评论区里,那些张口就来的喷子言论、为博眼球瞎编的谣言,可不就是新时代的北鄙之音?比如有人非说“喝消毒水能防病毒”,这种话不光不靠谱,还可能害人害己。
不过话说回来,北鄙之音未必全是坏的。有时候真理反而藏在少数人的声音里。就像当年伽利略说地球是圆的,那会儿不也被当异端?关键得看这“音”到底是真知灼见,还是纯粹瞎咧咧。这分辨的功夫,可比听个热闹重要多了。
我个人觉着吧,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咱们耳朵里天天灌着各种北鄙之音。但反过来想,这也说明社会包容性变强了——只要不违法乱纪,谁都能发声。就像村头大爷爱说:“甭管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,能弹出调调就是乐器!”这话糙理不糙,多元声音共存才是常态嘛。
下次刷短视频要是听见特别离谱的说法,先别急着喷。不妨琢磨琢磨:这到底是真·北鄙之音,还是藏着什么新视角?毕竟啊,保不齐哪天某个“土味建议”就突然开窍成了金点子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