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āng jiān zhī yīn
成语解释:指淫靡的音乐。
成语出处:战国·卫·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音初》:“世浊则礼烦而乐淫,郑卫之声,桑间之音,此乱国之所好,衰德之所说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桑閒之音
英文翻译:The sound of Sang Jian
桑:1.桑树,落叶乔木,树皮有浅裂,叶子卵形,花黄绿色。叶子是蚕的饲料,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,果穗可以吃,嫩枝、根皮、叶和果实均可入药。2.(Sāng)姓。
间:[jiān]1.方位词。中间:彼此间。同志之间。两国之间。2.方位词。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:田间。人间。晚间。一刹那间。3.一间屋子;房间:里间。车间。衣帽间。4.房屋的最小单位:一间卧室。三间门面。5.姓。“閒”[jiàn]1.空隙:乘间。2.嫌隙;隔阂:亲密无间。3.隔开;不连接:间隔。黑白相间。4.挑拨使人不和;离间:反间。5.拔去或锄去(多余的苗):间萝卜苗。“閒”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音:1.声音;读音:音律。音乐。口音。乐音。杂音。把这个字的音读准。2.消息:佳音。音信。3.指音节:单音词。复音词。4.读(某音):“区”字作姓时音欧。5.姓。
“桑间之音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背后藏着一段有趣的历史。春秋时期,卫国桑间地区的民歌以大胆直白的情歌闻名,后来人们用“桑间之音”形容那些缠绵悱恻、甚至略带争议的音乐或言辞。比如有人评价某首流行歌曲:“这歌词太露骨了,简直是现代版的桑间之音。”这里既点出了歌曲的情感色彩,又暗含对尺度边界的讨论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古人要用“桑间”这个地名来代指这类音乐?其实这和地域文化有关。就像今天提到“云南山歌”或“陕北信天游”,人们会立刻联想到特定风格,古代的“桑间”也是类似的文化符号。它代表的不仅是音乐形式,更是对情感表达的某种集体记忆。
现代生活中,“桑间之音”的应用场景比想象中更广泛。比如在影视剧评论区,观众吐槽某段感情戏:“男女主角的对话充满桑间之音,反倒冲淡了故事深度。”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原有的隐喻性,又贴合了当代人对文艺作品的要求——人们不再满足于肤浅的情感渲染,更期待有层次的内容表达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的演变过程恰好反映了社会审美的变迁。古人或许觉得情歌有伤风化,但今天我们会说:“广场上大爷大妈对唱的老情歌,倒成了市井版的桑间之音。”这种调侃中带着包容的态度,说明大众对情感表达的接受度在拓宽。在我看来,所谓“雅俗”本就没有固定标准,重要的是作品能否引发真实共鸣。
下次听到有人用“桑间之音”时,不妨多问一句:TA是在批评作品的格调,还是在感叹其情感张力?同一个成语,在不同语境中可能承载完全相反的态度。就像我们既需要阳春白雪的交响乐,也需要下里巴人的民间小调,文化的丰富性正是由这些多元声音共同构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