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ī zhú zhī yīn
成语解释:丝竹:弦乐和管乐,泛指音乐。指音乐的声音
成语出处:春秋·齐·管仲《管子·七臣七主》:“材女乐三千人,钟石丝竹之音不绝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音乐
繁体字形:丝竹之音
英文翻译:The sound of silk and bamboo
丝:1.蚕吐的像线的东西,是绸缎的原料。2.像丝的东西:粉丝。尼龙丝。3.形容极小,细微:丝毫。一丝不苟。4.市制长度、质量单位。10丝为1毫。
竹:竹子,多年生常绿植物。茎圆柱形,有节,中空,可供建筑用,又可做造纸原料。嫩芽即竹笋,可食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音:1.声音;读音:音律。音乐。口音。乐音。杂音。把这个字的音读准。2.消息:佳音。音信。3.指音节:单音词。复音词。4.读(某音):“区”字作姓时音欧。5.姓。
“丝竹之音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弦乐和管乐的声音,但实际常被用来形容高雅的艺术氛围或令人愉悦的环境。比如:“茶馆里传来阵阵丝竹之音,配着茶香,让人恍惚间穿越到了千年前的文人雅集。”这里不仅描绘了声音的美妙,还暗示了文化场景的沉浸感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丝竹之音和普通音乐有什么不同?”其实,这个成语更强调音乐与环境的融合。比如一位作家写道:“老宅院中,丝竹之音与夏夜的蝉鸣交织,连空气都变得温柔起来。”此时音乐不仅是听觉享受,更是整体氛围的催化剂。
我曾在江南古镇听过一场露天演奏。二胡与笛声飘过青石板路时,一位老人忽然驻足闭目,轻叹道:“这丝竹之音,比年轻时听到的更叫人动容。”这让我想到,传统音乐的魅力或许在于它能唤醒记忆中的情感共鸣,而不仅是技巧的展示。
有人疑惑:“现代社会还需要丝竹之音吗?”其实,它的内核从未过时。比如公司年会中,古筝与电子乐的混搭演出,既保留了东方韵味,又注入了新鲜活力。所谓“丝竹”,早已不仅是乐器本身,而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延续。
有意思的是,丝竹之音未必局限于正式场合。朋友家孩子的钢琴练习声,邻居阳台飘来的口琴旋律,只要用心感受,都能成为平凡生活中的“微型丝竹之音”。毕竟,真正动人的从来不是形式,而是声音里藏着的温度。
最后想到个反例:某次在嘈杂商场听到循环播放的电子音效,虽然音量震耳,却只觉得刺目。反衬之下,才更理解丝竹之音为何强调“自然”与“和谐”。或许这就是传统智慧给现代人的提醒:少些刻意喧嚣,多留白给心灵的共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