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í mù suǒ shì
成语解释:见“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”。
成语出处: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,其严乎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口语
繁体字形:十目所視
英文翻译:ten eyes are fixed upon sb
十:1.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达到顶点:十足。十分。十成的把握。3.姓。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所:1.处所:场所。住所。各得其所。2.明代驻兵的地点,大的叫千户所,小的叫百户所(后来只用于地名):海阳所(在山东)。前所(在浙江)。后所(在山西)。沙后所(在辽宁)。3.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:研究所。派出所。诊疗所。指挥所。招待所。4.a)用于房屋:这所房子。b)用于学校等:一所医院。两所学校。5.姓。6.跟“为”或“被”合用,表示被动:为人所笑。看问题片面,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。7.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,表示中心词是受事:我所认识的人。大家所提的意见。8.用在“是…的”中的名词、代词和动词之间,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:全国的形势,是同志们所关心的。9.用在动词前面,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:各尽所能。闻所未闻。
视:1.看:视力。视线。近视。熟视无睹。2.看待:轻视。重视。藐视。一视同仁。3.考察:视察。巡视。监视。4.姓。
"十目所视"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"十双眼睛盯着看",实际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言行被许多人密切关注。比如在团队项目中,如果有人偷懒推卸责任,同事和领导都会看在眼里——这就是典型的"十目所视"场景。
为什么这个成语至今仍有现实意义?想象下小区业主群里的情形:有人乱扔垃圾被监控拍下,照片马上在群里传开。这种集体监督虽然让人压力倍增,但确实能有效约束不良行为。现代社会的摄像头、社交媒体,都在放大这种"众人监督"的效果。
某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曾分享过经历:当他把未完成的方案草稿误发到工作群,短短十分钟收到二十多条改进建议。这种既尴尬又暖心的经历,恰好印证了"十目所视"的双面性——既是压力也是助力。
如何在被关注的环境中自处?我观察到,那些善于化压力为动力的人,会把众人的关注视为质量保证。就像直播带货的主播,面对数万观众反而更注重商品细节。这种正向转化,让"被监督"变成了"被见证"。
有个值得思考的现象:地铁站里的自动扶梯,有监控时人们更自觉靠右站立。这说明当知道被关注时,人们会主动规范行为。这种无形的约束力,或许正是社会秩序的重要黏合剂。
需要提醒的是,技术加持下的"十目所视"已突破物理界限。我们在享受网购评价、外卖评分带来的便利时,也要警惕个人信息过度暴露的风险。保持透明与守护隐私的平衡,是这个数字化时代的新课题。
最后想起老家菜市场的场景:摊主们从不缺斤短两,因为街坊邻居的眼睛就是最精准的秤。这种传统智慧告诉我们,良性的群体关注既能维护公平,又能培育信任——这或许就是"十目所视"最理想的存在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