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í
  • suǒ
  • shì
  • shí
  • shǒu
  • suǒ
  • zhǐ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í mù suǒ shì,shí shǒu suǒ zhǐ

成语解释: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,不允许做坏事,做了也不可能隐瞒。

成语出处:西汉 戴圣《礼记 大学》:“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,其严乎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复句式;作分句;含褒义

繁体字形: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

英文翻译:Ten eyes, ten hands

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的意思

十:1.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达到顶点:十足。十分。十成的把握。3.姓。
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
所:1.处所:场所。住所。各得其所。2.明代驻兵的地点,大的叫千户所,小的叫百户所(后来只用于地名):海阳所(在山东)。前所(在浙江)。后所(在山西)。沙后所(在辽宁)。3.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:研究所。派出所。诊疗所。指挥所。招待所。4.a)用于房屋:这所房子。b)用于学校等:一所医院。两所学校。5.姓。6.跟“为”或“被”合用,表示被动:为人所笑。看问题片面,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。7.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,表示中心词是受事:我所认识的人。大家所提的意见。8.用在“是…的”中的名词、代词和动词之间,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:全国的形势,是同志们所关心的。9.用在动词前面,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:各尽所能。闻所未闻。

视:1.看:视力。视线。近视。熟视无睹。2.看待:轻视。重视。藐视。一视同仁。3.考察:视察。巡视。监视。4.姓。

十:1.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达到顶点:十足。十分。十成的把握。3.姓。

手:1.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。2.小巧而便于拿的:手册。手枪。3.拿着:人手一册。4.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:炮手。拖拉机手。能手。选手。5.亲手:手植。手书。6.指本领、手段等:妙手回春。眼高手低。心狠手辣。

所:1.处所:场所。住所。各得其所。2.明代驻兵的地点,大的叫千户所,小的叫百户所(后来只用于地名):海阳所(在山东)。前所(在浙江)。后所(在山西)。沙后所(在辽宁)。3.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:研究所。派出所。诊疗所。指挥所。招待所。4.a)用于房屋:这所房子。b)用于学校等:一所医院。两所学校。5.姓。6.跟“为”或“被”合用,表示被动:为人所笑。看问题片面,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。7.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,表示中心词是受事:我所认识的人。大家所提的意见。8.用在“是…的”中的名词、代词和动词之间,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:全国的形势,是同志们所关心的。9.用在动词前面,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:各尽所能。闻所未闻。

指:1.手指头:食指。五指。屈指。首屈一指。2.一个手指头的宽度叫“一指”,用来计算深浅宽窄等:下了三指雨。这双鞋大了一指。两指宽的纸条。3.(手指头、物体尖端)对着;向着:用手一指。时针正指十二点。4.(头发)直立:发指。5.指点:指导。指示。指出正确方向。有问题请您指出来。6.意思上指着:这不是指你说的,是指他的。7.指望;依靠:指靠。单指着一个人是不能把事情做好的。

成语评论

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有点吓人——十双眼睛盯着,十根手指指着,这不就是“被围观审判”吗?其实它背后的道理挺有意思:人在做,天在看,群众的眼睛更是雪亮的。
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小张偷偷把公司打印纸拿回家,以为没人发现。结果第二天,同事闲聊时提到“最近打印纸消耗特别快”,领导立刻调了监控。你看,自以为隐蔽的行为,往往逃不过集体的观察,这就是成语的现实写照。

为什么古人要强调“十目十手”?

这个问题其实在问:社会监督对人的行为有多大影响?古代村落里,谁家多拿了一把柴火,全村人都会议论。这种环境逼着人自律,因为做坏事的社会成本太高。放到今天,就像你发朋友圈造假,总会有朋友私聊你“这图P得有点假啊”。

不过有个反例也值得思考:小李在无人超市多拿了瓶水,系统居然没扣款。他主动联系客服补了钱。这说明真正的修养,是即便没人盯着也能守住底线。这时候的“十目十手”已经内化成内心的标尺。

这个成语过时了吗?

表面上,现代社会的摄像头、大数据比“十目十手”厉害百倍。但仔细想想,技术只能记录行为,真正约束人的还是社会共识。比如明星偷税漏税,法律处罚之外,网友的集体声讨往往更有震慑力。这恰恰印证了成语的核心——群体的道德评判力量始终存在。

我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它没说“百目千手”,而是用“十”这个具体数字。或许在提醒我们:不需要所有人盯着你,只要有基本的社交圈存在,就足以形成行为约束。就像你发微博时,潜意识里总会想象好友列表里那些人的反应。

最后留个思考题:如果你在匿名论坛发言,还会在意“十目所视”吗?其实这时候更能检验一个人的真实修养。毕竟,最高级的自律,是把外界的眼睛装进心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