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ān zhēn wàn shí
成语解释:形容情况非常确实
成语出处:清·名教中人《好逑传》第九回:“据叔叔说得千真万实,则是天地生人之性情,皆不灵矣,则是圣贤之名教,皆假设矣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非常确实
繁体字形:千真万实
英文翻译:Thousands of real things
千:1.数目。十个一百。2.比喻很多:千锤百炼。3.“秋千”的“千”。
真:1.真实(跟“假、伪”相对):真心诚意。千真万确。去伪存真。这幅宋人的水墨画是真的。2.的确;实在:时间过得真快!。“人勤地不懒”这话真不假。3.清楚确实:字音咬得真。黑板上的字你看得真吗?4.指真书:真草隶篆。5.人的肖像;事物的形象:写真。传真。6.本性;本原:返璞归真。7.姓。
万:[wàn]1.数目。十个一千。2.比喻很多:万众。万般。3.副词。极;很;绝对:万没想到。万不得已。[mò]〔万俟〕复姓。俟(qí)。
实:1.内部完全填满,没有空隙:实心儿。把窟窿填实了。2.真实;实在(跟“虚”相对):实话。实心眼儿。实事求是。3.实际;事实:失实。名实相副。4.果实;种子:芡实(鸡头米)。开花结实。5.姓。
提到“千真万确”,你会想到什么场景?比如有人信誓旦旦地告诉你:“我亲眼看到那只猫会开门!”这时候你可能会反问:“真的假的?”对方一拍桌子:“千真万确!不信我给你看监控!”成语用在这里,既强调事实的确定性,又带着点“这事儿太不可思议”的戏剧感。
这个成语背后藏着什么逻辑?其实它巧妙地把“数量”和“质量”结合起来了。“千”和“万”都是虚指,就像我们说“千山万水”并不是精确计量,而是用夸张的方式加强可信度。比如历史老师讲郑和下西洋:“当时的造船技术千真万确领先世界”,这里既肯定事实,又暗示“可能比你想的更厉害”。
生活中怎么用才自然?假设朋友说某网红餐厅要排队三小时,你接一句:“千真万确,上周我站着吃完了一碗面。”不仅佐证事实,还带出自身体验。值得注意的是,现在年轻人说话喜欢“降级”用词,反而让这个成语显得更有分量。比如在辟谣时用:“网传喝可乐能治感冒?千真万确的说法是——多喝热水。”
为什么现代社会更需要这个成语?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真假消息像潮水般涌来。当专家说“气候变化的影响千真万确正在加剧”,既区别于模棱两可的预测,也区别于危言耸听的谣言。有个有趣的现象:科技发布会上,厂商说“我们的电池技术突破千真万确”,这时候观众眼睛里闪烁的,其实是人类对“确定性”的本能渴望。
最后思考一个问题:当人工智能开始参与内容创作,“千真万确”的定义会改变吗?或许未来我们会说:“这篇文章千真万确是AI写的,但观点确实引发了我的共鸣。”语言就像流动的河,成语的使用场景也在悄悄演变,唯一不变的,是人们对真实性的永恒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