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ān zǎi yī shí
成语解释:一千年才有这么一个机会。形容机会极其难得。
成语出处:晋 袁宏《后汉纪 桓帝纪下》:“为仁者博施兼爱,崇善济物,得其志而中心倾之,然忘已以为千载一时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紧缩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褒义
繁体字形:千載一時
英文翻译:a golden opportunity
千:1.数目。十个一百。2.比喻很多:千锤百炼。3.“秋千”的“千”。
载:[zǎi]1.年:一年半载。三年五载。千载难逢。2.;刊登:登载。刊载。转载。载入史册。载于该刊第五期。[zài]1.装载:载客。载货。汽车上载满了乘客。载誉归来。2.运输工具所装的东西:卸载。过载。3.充满(道路):风雪载途。怨声载道。4.姓。5.又;且:载歌载舞。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时:1.时间(对空间而言):时空观念。2.时代;时候:古时。唐时。战时。3.时间单位。旧指时辰,现指小时,即一日(一个昼夜)的二十四分之一。4.指规定的时间:按时上班。过时作废。5.季节:四时如春。6.现在的;当时的:时事。时兴。7.时俗;时尚:入时。8.副词。时常:时时。时有错误。9.有时候:时阴时晴。10.时机:不误农时。
“千载一时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一千年才有一次机会”,用来形容极其罕见、值得把握的时机。比如,东汉末年诸葛亮在《隆中对》中分析天下大势时提到:“此诚千载一时之机,不可失也。”他劝刘备抓住曹操与孙权对峙的间隙,迅速壮大势力。这种历史节点往往转瞬即逝,能识别并行动的人,才有改写命运的可能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代社会节奏这么快,‘千载一时’的机会还存在吗?”其实不然。2020年马斯克的SpaceX首次实现商业载人航天,就有科学家评价:“这不仅是航天业的突破,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千载一时之机。”当技术积累到临界点,某个事件就会成为开启新时代的钥匙——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正确的时间点投入行动。
个人看来,真正的“千载一时”未必都是宏大叙事。比如普通人遇到行业转型期,或是某个创新想法与市场需求完美契合的时刻,同样具备这种特质。就像十年前短视频刚兴起时,最早入场的内容创作者们,其实就抓住了传播方式迭代的窗口期。这种机会的珍贵之处在于:它出现时往往悄无声息,但事后回看,轨迹却清晰如刻。
有个有趣的矛盾点:为什么人们常把“等待机会”和“创造机会”对立起来?其实两者可以共存。就像考古学家发掘文物,既需要长期的知识储备(创造认知条件),也要在探铲触到异响时果断开挖(抓住具体时机)。所谓千载一时,本质是准备与运气的化学反应——没有前期的积累,再好的时机也只是空中楼阁。
最后想到个生活化的例子:老张在古董市场闲逛二十年,某天偶然瞥见摊位上有个沾满泥垢的瓷碗。凭借经验,他认出这是宋代官窑的残件,当即买下。后来这件文物填补了某个断代研究的空白。旁人说他运气好,但懂行的人明白:能在灰尘覆盖下瞬间识别真品,这份眼力才是真正的“千载一时”。机会永远偏爱有准备的头脑,这个道理,古今皆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