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qiān
  • chuí
  • luó
  • chuí
  • dìng
  • shē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qiān chuí dǎ luó,yī chuí dìng shēng

成语解释: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性的意见

成语出处:李文亢《婚事》:“千锤打锣,一锤定声,最后还是中祥开了腔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用于总结等

繁体字形:千锤打锣,一锤定声

英文翻译:A thousand hammers make a gong, and a hammer makes a sound

千锤打锣,一锤定声的意思

千:1.数目。十个一百。2.比喻很多:千锤百炼。3.“秋千”的“千”。

锤:1.古代兵器,柄的上头有一个金属圆球。2.像锤的东西:秤锤。3.锤子:铁锤。钉锤。4.用锤子敲打:千锤百炼。5.姓。

打:[dǎ]1.除去:打旁杈。2.舀取:打水。打粥。⑰买:打油。打酒。打车票。⑱捉(禽兽等):打鱼。⑲用割、砍等动作来收集:打柴。打草。⑳定出;计算:打草稿。打主意。成本打二百块钱。(21)做;从事:打杂儿。打游击。打埋伏。打前站。(22)做某种游戏:打球。打扑克。打秋千。(23)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:打手势。打哈欠。打嗝儿。打踉跄。打前失。打滚儿。打晃儿(huàngr)。(24)采取某种方式:打官腔。打比喻。打马虎眼。3.从:打这儿往西,再走三里地就到了。他打门缝里往外看。打今儿起,每天晚上学习一小时。[dá]十二个为一打:一打铅笔。两打毛巾。[英dozen]

锣:击乐器。铜制,似盘。一般有提手,用槌击奏。形制多样,如大锣、小锣、堂锣、云锣等。常用于吹打乐及戏曲、歌舞伴奏。
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
锤:1.古代兵器,柄的上头有一个金属圆球。2.像锤的东西:秤锤。3.锤子:铁锤。钉锤。4.用锤子敲打:千锤百炼。5.姓。

定:1.平静;稳定:立定。坐定。心神不定。2.固定;使固定:定影。定睛。手表坏了,表针定住不动了。3.决定;使确定:商定。定计划。开会时间定在明天上午。4.已经确定的;不改变的:定理。定论。定局。5.规定的:定量。定时。定期。6.约定:定酒席。7.必定;一定:定可取得胜利。8.姓。

声:1.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:锣声。大声。2.说话;语言:不声不响。呼声。3.宣布;陈述:声明。声讨。4.名誉:声望。名声。5.声母:声韵。双声。6.声调:第一声。去声。7.量词。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:连喊三声。

成语评论

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老师总说"平时多流汗,考试少流泪"?这个道理和"千锤打锣,一锤定声"简直异曲同工。试想小明备考雅思,前三个月每天背单词练听力,最后在考场上流利作答的样子,不就是千次练习换来的关键时刻表现吗?

这个成语到底想说什么?核心不就在"积累与突破"的关系吗。就像我们小区张阿姨,每天雷打不动晨跑5公里,坚持三年后突然报名马拉松,那天冲过终点线的身影,把"量变到质变"诠释得明明白白。

工作中其实也藏着这个智慧。市场部小王每次提案前,都会做三十版不同风格的PPT。上周公司竞标会上,他随手调出的第六版方案,不正是日常准备充分才能有的从容应对?那些看似轻松的成功背后,往往藏着看不见的千次锤炼。

有人可能会问:难道所有事情都要准备千次?我的观察是,关键在找准"定声锤"的落点。就像写论文时查了八十篇文献,真正引用可能就二十篇,但没那六十篇的积累,连该引哪篇都不知道。

当代人总想着走捷径,却忽视了厚积薄发的美感。上周在美术馆看到个青铜器展览,那些纹路清晰的商周鼎彝,哪个不是匠人千万次敲打后的杰作?我们总羡慕别人关键时刻的闪光,却常忽略人家暗处的敲打声。

下次看见同事突然被领导表扬方案精彩,别急着酸人家运气好。想想茶水间垃圾桶里那些揉皱的草稿纸,会议室白板上层层叠叠的修改痕迹,或许就能明白:所谓"神来之笔",不过是千万次试错后的必然产物。

真正持久的成功,从来都是沙漏型的结构——底部宽广的积累层,中间细长的坚持颈,最终凝结成顶端那颗闪耀的结晶。这个过程或许枯燥,但当决定性时刻来临,你会感谢曾经每一次举起又落下的"锤子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