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míng
  • míng
  • jīng
  • ré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bù míng zé yǐ,yī míng jīng rén

成语解释:鸣;鸟叫。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,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

成语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:“此鸟不飞则已,一飞冲天;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的表现

繁体字形:不鳴則已,一鳴驚人

英文翻译:If you don't sing, you'll be amazed

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的意思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鸣:1.(鸟兽或昆虫)叫:鸟鸣。蝉鸣。虫鸣。2.发出声音;使发出声音:耳鸣。雷鸣。自鸣钟。孤掌难鸣。礼炮齐鸣。鸣鼓。鸣锣开道。3.表达;发表(情感、意见、主张):鸣谢。鸣冤。鸣不平。百家争鸣。4.姓。

则:1.规范;榜样:以身作则。2.规则:细则。3.效法:则先烈之言行。4.连词。1.表示承接关系: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表示转折关系:欲速则不达。5.是;乃是:此则余之过也。6.与“作”义相近,宋、元、明小说戏曲里常用:则甚(作什么)。不则声。7.量词。用于成文的条数:试题三则。新闻两则。

已:1.停止:争论不已。2.副词。已经:早已知道。3.文言副词。太:不为已甚。吾得仲父已难矣。4.后来;不多时:其母…见长蛇数丈入榻下,已忽不见。5.古又同“”。
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
鸣:1.(鸟兽或昆虫)叫:鸟鸣。蝉鸣。虫鸣。2.发出声音;使发出声音:耳鸣。雷鸣。自鸣钟。孤掌难鸣。礼炮齐鸣。鸣鼓。鸣锣开道。3.表达;发表(情感、意见、主张):鸣谢。鸣冤。鸣不平。百家争鸣。4.姓。

惊:1.害怕;精神受到刺激,感到不安:惊慌。吃惊。2.惊动:打草惊蛇。3.骡、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:马惊了。
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
成语评论

哎呦,这“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”的典故,最早可是《史记》里楚庄王的段子啊!你想想,人家刚上位时天天喝酒打猎,大臣急得跳脚,结果人家突然整顿内政、开疆拓土,直接让楚国成了春秋霸主。这就好比现在有人平时默默无闻,突然拿了个国际大奖,惊掉众人下巴!

这时候有人要问了:“为啥这成语能火两千年?”说白了,它戳中了人性里的反差爽点嘛!就像去年隔壁老王家的闺女,平时看着文文静静,高考直接全省前十——嚯!街坊四邻的瓜子都惊掉了。

不过话说回来,咱得掰扯清楚:这“不鸣”可不是躺平摆烂哦!你看那些真正能“惊人”的主儿,哪个不是暗地里使劲?好比直播带货界的某主播,人家在爆红前可是默默练了三年口条。这就应了那句老话——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。

有意思的是,现在职场上这招还特管用。前阵子我们部门有个实习生,平时不显山不露水,季度汇报时直接掏出个AI优化方案,把总监都整懵了。你品,这味儿是不是跟楚庄王那波操作一模一样?

要我说啊,这成语搁现在社会就是“厚积薄发”的另类表达。你看那些科技公司憋大招的样子,像不像在孵金蛋?不过咱也得留个心眼,别光盯着人家“惊人”的高光时刻,背后的积累过程才是真功夫。

最后唠句实在的,这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给普通人留了念想。保不齐哪天咱也来个华丽转身,对吧?不过在这之前嘛,该搬砖搬砖,该充电充电——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,你说是这个理儿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