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bàn
  • chóu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bàn chóu bù nà

成语解释: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。

成语出处:元 马致远《汉宫秋》第一折:“若是越勾践姑苏台上见他,那西施半筹也不纳,更敢早十年败国亡家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指一点办法都想不出

繁体字形:半籌不納

英文翻译:Half prepared

半筹不纳的意思

半:1.二分之一;一半(没有整数时用在量词前,有整数时用在量词后):半尺。一斤半。半价。过半。一年半载。2.在…中间:半夜。半路上。半山腰。半途而废。3.表示很少:一星半点儿。一鳞半爪。4.不完全:半新的楼房。房门半开着。5.姓。

筹:1.计数目或用作领取物品凭证的用具:竹筹。2.谋划:统筹兼顾。3.计策;办法:一筹莫展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纳:1.收进来;放进来:出纳。闭门不纳。2.接受:纳降。采纳。3.享受:纳凉。4.放进去:纳入正轨。5.交付(捐税、公粮等):纳税。纳粮。6.姓。7.缝纫方法,在鞋底、袜底等上面密密地缝,使它结实耐磨:纳鞋底子。

成语评论

哎哟,你听说过“半筹不纳”这个成语吗?说白了,就是形容人一点儿办法都想不出来,急得直挠头。比如说,老张最近要给孩子辅导奥数题,结果自己连题目都看不懂,愣是“半筹不纳”,最后只能偷偷上网查答案。你瞧,这场景是不是特真实?

等等,为啥会出现“半筹不纳”的情况呢?其实啊,有时候不是咱们笨,而是问题太复杂或者超出经验范围了。比如公司里突然要搞个元宇宙项目,小李这个传统销售出身的员工直接懵圈:“这玩意儿咋卖啊?”完全就是“半筹不纳”的典型例子。不过别慌,这时候找懂行的同事唠唠嗑,说不定灵感就来了!

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吧。上周我家的Wi-Fi突然断了,路由器闪红灯,我这儿又是重启又是拔插头,折腾半小时愣是“半筹不纳”。最后才发现——好家伙,压根是隔壁装修把网线挖断了!你看,有时候问题不在自己身上,但人一着急就容易钻牛角尖。所以啊,遇到难题先冷静,说不定答案就在眼皮底下。

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社会信息爆炸,人更容易“半筹不纳”了。你想想,光是点个外卖都要在几十家店里挑,选个电影得翻半小时评分,这不就是现代版的“选择困难症”嘛?依我看,这种情况倒逼着咱们得学会抓重点,别让琐事耗光脑细胞。毕竟,时间可比纠结值钱多了!

总之,“半筹不纳”虽然听着有点丧,但换个角度看,它其实是个提醒——要么拓宽知识面,要么换个思路解题。就像那句老话说的:“办法总比困难多。”下次再遇到卡壳的时候,不妨站起来走走,喝口水,说不定灵光一闪就豁然开朗了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