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é gé bù nà

成语解释:谓难以接受。

成语出处:清·昭槤《啸亭杂录·诗文涩体》:“其《新唐书》好用僻字涩句,以矜其博,使人读之,胸臆间格格不纳,殊不爽朗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口语

繁体字形:格格不納

英文翻译:Out of place

格格不纳的意思

格:[gé]1.格子:方格纸。把字写在格儿里。四格儿的书架。2.规格;格式:品格。格律。合格。别具一格。3.品质;风度:人格。风格。性格。4.阻碍;限制:格于成例。5.某些语言中名词(有的包括代词、形容词)的语法范畴,用词尾变化来表示它和别的词之间的语法关系。例如俄语的名词、代词、形容词都有六个格。6.姓。7.推究:格物。8.打:格斗。格杀。[gē]形容某些碰击、断裂声:格格。格登。

格:[gé]1.格子:方格纸。把字写在格儿里。四格儿的书架。2.规格;格式:品格。格律。合格。别具一格。3.品质;风度:人格。风格。性格。4.阻碍;限制:格于成例。5.某些语言中名词(有的包括代词、形容词)的语法范畴,用词尾变化来表示它和别的词之间的语法关系。例如俄语的名词、代词、形容词都有六个格。6.姓。7.推究:格物。8.打:格斗。格杀。[gē]形容某些碰击、断裂声:格格。格登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纳:1.收进来;放进来:出纳。闭门不纳。2.接受:纳降。采纳。3.享受:纳凉。4.放进去:纳入正轨。5.交付(捐税、公粮等):纳税。纳粮。6.姓。7.缝纫方法,在鞋底、袜底等上面密密地缝,使它结实耐磨:纳鞋底子。

成语评论

提起“格格不纳”这个成语,不少人会疑惑:它和常见的“格格不入”有关系吗?其实这是口语中常出现的误用形式。真正的成语应当是“格格不入”,形容彼此抵触、难以融合的状态。比如办公室里有个习惯用毛笔写会议纪要的老先生,当同事们都在敲键盘时,他握着毛笔的样子就形成了有趣的对照。

为什么会产生“格格不纳”这种说法呢?这其实反映了语言演变中的有趣现象。就像“空穴来风”被误用为“毫无根据”一样,大众对成语的集体误读会衍生出新的表达形式。但要注意在正式场合还是应当使用规范表达,就像我们不会在商务邮件里写网络流行语。

观察当代生活,处处可见“格格不入”的鲜活案例。健身房里穿着西装做深蹲的白领,地铁里捧着纸质书阅读的年轻人,菜市场扫码支付的老奶奶,这些看似矛盾的画面背后,其实都藏着时代变迁的密码。就像咖啡厅里常见的情景:银发族们戴着老花镜研究手机点单系统,屏幕蓝光映着他们的皱纹,这种新旧碰撞既有趣又令人感慨。

有人问:与环境格格不入一定是坏事吗?我倒觉得未必。就像水墨画里的留白,适当的差异反而能激活群体的活力。硅谷科技公司的休闲着装文化,最初不也挑战了传统商务规范?关键在于把握分寸——当差异成为阻碍沟通的高墙时需要调整,若只是独特的风景线,倒不妨保持这份特别。

最近遇到件趣事:社区组织老年人学用打车软件,有位大爷把预约功能玩出了新花样,每天定时给自己叫车去公园遛弯,还教会了车友群的老伙伴。这个案例告诉我们,所谓的“格格不入”可能只是暂时的认知时差。就像春天的溪流融解薄冰,当新旧事物找到共处的节奏,那些看似突兀的棱角终会化作滋润土壤的活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