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ài jiàn mǎi dú
成语解释:同“卖剑买牛”。
成语出处:明·张居正《答殷石汀言宜终功名答知遇书》:“抚民愿焚械归籍,此即古人卖剑买犊之化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停止战争
繁体字形:賣劍買犢
英文翻译:reformation of brigands
卖:1.拿东西换钱(跟“买”相对):卖房子。把余粮卖给国家。2.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祖国或亲友:卖国。把朋友给卖了。3.尽量用出来;不吝惜:卖劲儿。卖力气。4.故意表现在外面,让人看见:卖功。卖弄。卖俏。5.旧时饭馆中称一个菜为一卖:一卖炒腰花。6.姓。
剑:1.古代兵器,长条形,一端尖,两边有刃,安有短柄。现在击剑运动用的剑,剑身是细长的钢条,无刃,顶端为一小圆球。2.(Jiàn)姓。
买:1.购买;拿钱换东西。与“卖”相对。2.用金钱或其他手段拉拢:收买。买通。
犊:小牛:初生之犊不怕虎。
说到“卖剑买犊”,很多人可能觉得陌生。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“卖掉宝剑去买小牛”,但它的内核其实和现代人的选择困境很像——放弃看似光鲜但无用的东西,换取实实在在的生活根基。比如某科技公司高管辞职回乡种有机蔬菜,表面看是“降级”,实则是用都市生活的快节奏,换取了与土地重新连接的机会。
有人会问:为什么非得用“剑”换“犊”呢? 这里藏着古人的生存智慧。战乱年代,宝剑象征武力值,但和平时期耕牛才是生产力。就像今天有人放弃年薪百万的投行工作去开面包房,表面看是“退步”,实则是把消耗生命值的工作,换成了能持续造血的生活模式。
我在云南遇到过民宿老板老张。他以前是建筑设计师,天天熬夜画图换豪车名表,直到体检报告亮红灯。现在他带着客人采菌子、修房顶,虽然月收入只有过去的五分之一,但他说:“以前是用健康换钞票,现在是用时间换生命。”这种价值重估的过程,不就是当代版的卖剑买犊吗?
还有个有趣现象:年轻人开始用虚拟资产换实体技能。游戏主播小美把百万粉丝的账号转手,报名蓝翔学汽修。她说:“流量像烟花,修车技术才是防身铁饭碗。”这种选择看似反潮流,实则暗合成语的底层逻辑——用短期变现能力换取长期生存技能。
可能你会疑惑:这种转变真的划算吗? 其实关键在“因地制宜”。就像沙漠里的旅人不会用骆驼换宝剑,都市白领也没必要都去养牛。真正的智慧在于识别不同人生阶段的核心需求,像老张在健康危机后选择慢生活,小美在行业动荡期转型技术岗,都是主动把资源投注在更有生命力的方向上。
最近注意到新趋势:不少家长开始用学区房置换生态农场份额。王女士卖掉海淀区老破小,在郊区认购了蔬菜大棚,她说:“与其赌孩子挤进名校,不如给他能摸到土地的真实童年。”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,或许可以看作当代家庭版的卖剑买犊——用焦虑竞赛的入场券,换取更接地气的成长空间。
说到底,这个古语在今天的投射,早已超越农耕社会的具象表达。它更像面镜子,照见每个时代人们关于“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”的权衡智慧。当我们在直播间抢购限量款时,或许可以想想:此刻握在手中的,到底是闪着寒光的宝剑,还是能孕育希望的生命种子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