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nán
  • zhēng
  • bě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nán zhēng běi fá

成语解释:亦作“南征北讨”。亦作“南征北战”。形容转战南北,经历了许多战斗。

成语出处:唐·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历于宣王,挟中兴复古之德,雄南征北伐之威,卒不能定鲁侯之嗣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经历的战争

繁体字形:南征北伐

英文翻译:fight up and down the country

南征北伐的意思

南:[nán]1.方向。清晨面向太阳时右手的一边。与“北”相对:指南针。南方。2.指中国南方:南货。南味。[nā]〔南无〕梵语音译词。佛教用语。表示尊敬或皈依:南阿弥陀佛。无(mó)。

征:1.走远路(多指军队):征途。长征。2.征讨:出征。南征北战。3.政府召集人民服务:征兵。应征入伍。4.征收:征税。5.征用:征地。6.征求:征稿。征文。7.证明;证验:文献足征。信而有征。有实物可征。8.表露出来的迹象;现象:征候。象征。特征。“徵”

北:[běi]1.方向,早晨面对太阳,左手的一边,与“南”相对:北方。北辰(古书指北极星)。北上(古代以北为上,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,与“南下”相对)。北极星(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,人常靠它辨别方向)。北国(指中国北部)。2.打了败仗往回逃:败北。[bèi]古同“”,违背,违反。

伐:1.砍(树):伐木。伐了几棵树。2.攻打:征伐。讨伐。北伐。3.姓。4.自夸:伐善。不矜不伐(不自大自夸)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“南征北伐”,你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将军骑马挥剑、征战四方的画面。但放到今天,这个成语还能怎么用?举个例子:小张刚创业时既要拓展南方市场,又要开拓北方渠道,同事开玩笑说他像在搞“现代版南征北伐”。这里既保留了原意中“多线作战”的张力,又给老成语注入了新活力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普通的多任务处理有什么区别?”关键在于成语自带的历史厚重感。比如某科技公司同时推进人工智能研发和海外市场布局,媒体报道用“南征北伐”形容时,瞬间让读者感受到战略级别的宏大格局,这是简单说“多线发展”达不到的效果。

有意思的是,这个成语正在突破商业语境。我见过家长群里有妈妈说:“孩子这学期又要准备奥数竞赛又要练钢琴考级,简直是南征北伐。”这种生活化的挪用反而让成语更接地气。当古老词汇与现代场景碰撞,语言就获得了二次生命。

不过要注意使用边界。上周听项目经理吐槽:“客户非要我们在方案里写‘南征北伐式发展’,其实我们只是常规业务扩张。”这说明成语虽好,也要避免滥用。就像做菜放盐,适量提鲜,过量就齁嗓子了。

观察发现,年轻一代更爱用这个词形容个人成长。有位大学生在社交媒体写:“考证、实习、社团三线作战,我的南征北伐进行到第45天。”配上番茄钟截图和咖啡照片,传统成语就这样融入了Z世代的奋斗叙事。语言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而是流动的活水。

下次当你面临多方挑战时,不妨想想这个穿越千年的成语。它提醒我们:方向可以多元,但脚步要稳;目标可以远大,但策略要灵。就像古人南征北伐讲究天时地利,现代人的多线程作战更需要智慧与节奏的平衡。

南征北伐的造句

  1. 造句 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南征北伐的半战争状态,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,建国当年(960)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,录取了十九人。
  2. 造句 新掌西宋大权的不足五十年的杨氏,在前国主杨霸先南征北伐的一生结束后,迎来了杨氏第二世国主杨承平的统治,四国间因而兵马暂歇。
  3. 造句 赵弘殷却为了一统天下的欲望南征北伐,民不聊生。
  4. 造句 周世宗除了文治,武功也是一流,他一生戎马,南征北伐,南面他仅用半年时间,就将后蜀西四州(秦州成州阶州凤州)归并入大周版图。
  5. 造句 其实,这些年的刀光剑影,南征北伐,我早已习惯了。
  6. 造句 穿越到明朝,攀龙附凤,纵横四海,傍着商人驰骋商海,跟着永乐南征北伐,随着郑和远涉重洋,王动打造了一个别样的大明王动时代。
  7. 造句 尉迟敬德的一生,是戎马生涯的一生,自隋末从军至去世之前,南征北伐,出生入死,为唐代前期的强大和巩固立下了汗马之劳。
  8. 造句 身为新武状元的他也早已被当今圣上钦配到爹爹麾下,如今也是无人能及的一员大将,跟随爹爹常年南征北伐,自也练就一身好本事。
  9. 造句 不善,就是恶,以前所行的种种恶,逼父,杀兄,害弟,荡平六十四处烟尘,剿灭七十二处草寇,南征北伐,杀人无数,以至无数枉死冤魂叫冤报怨,这些都是可以改的。
  10. 造句 他整顿吏治,大力革新;他善纳良才,奖掖清流;他文采斐然,学冠东西;他南征北伐,宇内澄清;文治武功,堪称双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