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ù zhù liǎng nán
成语解释:去也不好,留也不好,左右为难。
成语出处:汉·蔡琰《胡笳十八拍》:“去住两情兮谁具陈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状语、定语;指难以抉择去留
繁体字形:去住兩難
英文翻译:Dilemma between going and staying
去:1.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(跟“来”相对):去路。去向。从成都去重庆。他去了三天,还没回来。2.离开:去国。去世。去职。去留两便。3.失去;失掉:大势已去。4.除去;除掉:去病。去火。去皮。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。5.距离:两地相去四十里。去今五十年。6.过去的(时间,多指过去的一年):去年。去秋(去年秋天)。去冬今春。7.婉辞,指人死: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。8.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“去”,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“来”。9.的“去”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,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:他去听报告去了。10.用在“大、多、远”等形容词后,表示“非常…”,“…极了”的意思(后面加“了”):这座楼可大了去了!。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!⑿去声:平上去入。11.扮演(戏曲里的角色):在《断桥》中,他去白娘子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:拿去。捎去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的继续等:信步走去(=过去)。让他说去(=下去)。一眼看去(=上去)。
住:1.居住;住宿:你住在什么地方?。住了一夜。2.停住;止住:住手。住嘴。雨住了。3.做动词的补语。a)表示牢固或稳当:拿住。捉住。把住了方向盘。牢牢记住老师的教导。b)表示停顿或静止:一句话把他问住了。当时他就愣住了。c)跟“得”(或“不”)连用,表示力量够得上(或够不上);胜任:支持不住。禁得住风吹雨打。4.姓。
两:1.“两”和“二”用法不全同。读数目字只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一、二、三、四”。小数和分数只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零点二(0.2),三分之二”。序数也只用“二”,如“第二、二哥”。在一般量词前,用“两”不用“二”。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,“两”和“二”一般都可用,用“二”为多(“二两”不能说“两两”)。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“两”,如“两吨、两公里”。在多位数中,百、十、个位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二百二十二”。“千、万、亿”的前面,“两”和“二”一般都可用,但如“三万二千”、“两亿二千万”,“千”在“万、亿”后,以用“二”为常。2.双方:两便。两可。两全其美。两相情愿。3.表示不定的数目,和“几”差不多:过两天再说。他真有两下子。我跟你说两句话。4.姓。5.质量或重量单位,10钱等于1两,旧制16两等于1斤,1两合31.25克;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,1两合50克。
难:[nán]1.不容易,做起来费事:难处。难度。难点。难关。难熬。难耐。难产。难堪。难题。难以。难于。困难。畏难。急人之难。2.不大可能办到,使人感到困难:难免。难为。难保。难怪。难倒(dǎo)。难道。难能可贵。3.不好:难听。难看。[nàn]1.灾祸,困苦:难民。灾难。遇难。逃难。殉难。患难。遭难。避难。排扰解难。2.仇怨:排难解纷。3.诘责,质问:发难。非难。责难。[nuó]古同“傩”。
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场景:明明想换个城市发展,又舍不得老家的亲朋好友?这种纠结的状态,用成语"去住两难"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。就像站在十字路口的行人,往左走怕错过右边的风景,往右走又担心左边的机遇,这种选择困难在生活中太常见了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小王收到上海的高薪offer,但想到要离开生活了三十年的东北老家就失眠。薪资翻倍意味着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,可父母日渐佝偻的背影又像铅块坠在心头。这时候的犹豫不决,恰恰反映出我们对现有生活的依恋和对未知机遇的渴望,两种力量在内心拔河。
这种矛盾真就无解吗?其实未必。去年邻居张阿姨打算搬去海南养老,既向往温暖的冬天,又怕适应不了新环境。最后她采取折中方案:冬天去海南住民宿,夏天回北京带孙子。用她的话说:"又不是非得二选一,现在的交通这么方便,完全能像候鸟迁徙嘛。"
我有个切身体会:三年前接到深圳的工作调动,当时看着刚上小学的女儿,确实辗转反侧。后来发现视频通话能随时见到家人,高铁四小时就能回家,反而收获了事业发展的新跑道。有时候我们以为的非此即彼,可能只是缺乏创造性的解决方案。
说到底,"去住两难"揭示的是现代人普遍的心理困境。但换个角度看,这种纠结恰恰证明我们拥有选择的自由。就像智能手机里的双卡双待功能,谁说生活不能兼容并蓄?重要的是在权衡利弊时,别让焦虑模糊了初心,毕竟每个选择都会开启新的可能性。
下次遇到类似处境,不妨试试"三步决策法":先列出最在意的三个因素,再给每个选项打分,最后观察哪边的总分更高。这个方法帮我解决了换房还是装修的难题,或许对你也有启发。生活从来不是单选题,重要的是保持开放心态,在动态调整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