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ìn tuì liǎng nán
成语解释:进和退都有困难。形容处于进不能进;退不能退的困境之中。
成语出处:元 郑德辉《周公摄政》第一折:“娘娘道不放微臣进宫闱,进退两难为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形容处境困难
繁体字形:進退兩難
英文翻译:be in a dilemma
进:1.向前或向上移动、发展,与“退”相对:前进。上进。推进。跃进。进退。进取。进击。进驻。进行(xíng)。进而。2.入,往里去:进见。进谒。进谗。3.吃,喝:进食。进餐。滴水未进。4.收入或买入:进账。进货。日进斗金。5.奉上,呈上:进言。进奉。进献。6.旧式房院层次,这所宅子是两进院。
退:1.向后移动(跟“进”相对):后退。倒退。进退两难。2.使向后移动:退兵。退敌。把子弹退出来。3.退出;离开:退席。退职。退伍。退伙。引退。4.减退;下降:退色。退烧。潮水已经退了。5.退还:退钱。退货。退票。把这份礼退了。6.把已定的事撤销:退聘。退婚。
两:1.“两”和“二”用法不全同。读数目字只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一、二、三、四”。小数和分数只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零点二(0.2),三分之二”。序数也只用“二”,如“第二、二哥”。在一般量词前,用“两”不用“二”。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,“两”和“二”一般都可用,用“二”为多(“二两”不能说“两两”)。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“两”,如“两吨、两公里”。在多位数中,百、十、个位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二百二十二”。“千、万、亿”的前面,“两”和“二”一般都可用,但如“三万二千”、“两亿二千万”,“千”在“万、亿”后,以用“二”为常。2.双方:两便。两可。两全其美。两相情愿。3.表示不定的数目,和“几”差不多:过两天再说。他真有两下子。我跟你说两句话。4.姓。5.质量或重量单位,10钱等于1两,旧制16两等于1斤,1两合31.25克;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,1两合50克。
难:[nán]1.不容易,做起来费事:难处。难度。难点。难关。难熬。难耐。难产。难堪。难题。难以。难于。困难。畏难。急人之难。2.不大可能办到,使人感到困难:难免。难为。难保。难怪。难倒(dǎo)。难道。难能可贵。3.不好:难听。难看。[nàn]1.灾祸,困苦:难民。灾难。遇难。逃难。殉难。患难。遭难。避难。排扰解难。2.仇怨:排难解纷。3.诘责,质问:发难。非难。责难。[nuó]古同“傩”。
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进退两难的情况,比如:新公司给的工作机会薪资更高,但现团队正面临关键项目;医生建议患者立即手术存在风险,保守治疗又可能延误病情。这种"前有狼后有虎"的困境,到底该怎么理解?
有人问:为什么说进退两难比单纯的选择困难更棘手?关键在于这类困境往往伴随着"双输风险"。就像登山者遇到暴风雪,继续攀登可能失温,原路返回又可能遭遇雪崩,每个选项都伴随着可见的损失。这时人们容易陷入"决策瘫痪",就像被冻住的指南针,明明知道必须行动,却找不到明确方向。
那么面对两难局面就只能听天由命吗?我观察到办公室窗台的绿萝给过启示:它的藤蔓遇到障碍时,总会换个角度寻找攀援点。去年朋友公司面临转型,要不在传统业务上收缩裁员,要不冒险投入新领域。他们最终选择第三条路——将老业务模块化外包,用省下的资源培养新团队。这告诉我们,看似非A即B的选择,或许藏着C选项。
有人困惑:两难困境是否必然带来损失?我倒觉得这是认知升级的契机。就像玩拼图时找不到正确碎片,退后三步反而看得更清楚。去年帮邻居处理房屋纠纷,买方要降价,卖方要违约金,僵持三个月后双方同意把差价捐给社区养老院,意外获得政府表彰。这个案例说明,当利益天平难以平衡时,转换价值维度可能打开新局面。
遇到两难选择时,不妨试试"望远镜思维"。把当下的焦虑放在人生长河里审视,五年后回看此刻的纠结,或许会发现当时在意的得失,不过是成长路上的小石子。就像在迷雾中开车,与其纠结该不该开双闪,不如先降速观察路况。重要的是保持行动力,因为静止状态本身,往往比错误选择代价更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