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biàn
  • zhǐ
  • zhī
  • shē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biàn zhǐ zhī shēng

成语解释:徵:古代五音之一;变徵:指古代七声音阶中的第四音级。指悲凉的音乐

成语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高渐离击筑,荆轲和而歌,为变徵之声,士皆垂泪涕泣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悲凉的声音

繁体字形:變變之聲

英文翻译:Voice of change

变徵之声的意思

变:1.和原来不同;变化;改变:情况变了。变了样儿。2.改变(性质、状态);变成:沙漠变良田。后进变先进。3.使改变:变废为宝。变农业国为工业国。4.能变化的;已变化的:变数。变态。5.变卖:变产。6.变通:通权达变。7.有重大影响的突然变化:事变。变乱。8.指变文:目连变。9.姓。

徵:[zhǐ]古代五音之一。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。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sol(即简谱“5”)。《周禮•春官•大師》:“皆文之以五聲: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。”元•關漢卿《單刀會•第四折》:“五音者,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。”[zhēng]1.“征”的繁体字。2.召集:“徵兵”。《史記•卷一•五帝本紀》:“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,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。”3.責問、詢問:“徵詢意見”。《左傳•僖公四年》:“王祭不共,無以縮酒,寡人是徵。”明•徐弘祖《徐霞客遊記•卷九上•滇遊日記十》:“即徵其地名,據云:為鳳田總府莊。”4.驗證、證明。《論語•八佾》:“夏禮吾能言之,杞不足徵也。”5.公開尋求、招請:“徵婚”、“徵文”、“誠徵女工”。6.課取、收取:“徵稅”。《周禮•地官•閭師》:“以歲時徵野之貢賦。”《左傳•昭公二十年》:“布常無藝,徵斂無度。”7.預兆、跡象:“吉徵”﹑“凶徵”。《史記•卷四•周本紀》:“夫國必依山川,山崩川竭,亡國之徵也。”8.姓。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声:1.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:锣声。大声。2.说话;语言:不声不响。呼声。3.宣布;陈述:声明。声讨。4.名誉:声望。名声。5.声母:声韵。双声。6.声调:第一声。去声。7.量词。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:连喊三声。

成语评论

哎,你听说过“变徵之声”这个成语吗?说白了,它原本指的是古代音律中带着悲凉感的调子,后来嘛,就引申为“不寻常的动静”或者“引人注意的言论”。比如同事老张在会议上突然拍桌子喊:“这方案风险太大!”——嚯,这可不就是现代职场里的“变徵之声”?

等等,这词儿为啥非得和“悲凉”挂钩?原来啊,古代“变徵”这个音调确实常用于表达悲壮情绪。但如今咱们用这成语,重点早就不在“悲”上了,而是强调“打破常规”。比如说书先生讲到关键时刻,突然一拍醒木,声音陡然拔高:“且听下回分解!”台下观众瞬间屏住呼吸——你瞧,这不就是活生生的变徵之声

可能有朋友要问了:现在谁还用这么文绉绉的词啊?嘿,别说,前两天我在奶茶店排队,听见个小姑娘对着手机直播说:“家人们!这新品绝对颠覆你的想象!”要我说啊,这吆喝声放在古代,也算得上街头市井的变徵之声啦。时代在变,但吸引注意力的套路倒是古今相通。

不过话说回来,个人觉得这成语特别适合形容那些“意料之外却情理之中”的发言。就像上周社区开会,七十岁的王大爷突然掏出二维码说:“垃圾分类得搞个智能评分系统!”在场年轻人先是懵圈,接着集体鼓掌。要我说啊,这种跨越代际的变徵之声,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小火花呢!

说到底,语言就像老树发新芽。变徵之声虽然带着古早味,但只要用对场景,照样能让表达鲜活起来。下次遇到让人耳朵竖起来的精彩发言,不妨试试用这个成语来夸人——保证既显文化又不失风趣,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