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ǎi shé zhī shēng
成语解释:比喻唠叨、多嘴。
成语出处:西汉 刘安《淮南子 说山训》:“人有多言者,犹百舌之声;人有少言者,犹不脂之户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人嘴多
繁体字形:百舌之聲
英文翻译:A hundred words
百:表示很多:百草。百货。百科全书。百家争鸣。百花齐放。精神百倍。百闻不如一见。
舌:1.像舌头的东西:帽舌。火舌。2.铃或铎中的锤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声:1.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:锣声。大声。2.说话;语言:不声不响。呼声。3.宣布;陈述:声明。声讨。4.名誉:声望。名声。5.声母:声韵。双声。6.声调:第一声。去声。7.量词。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:连喊三声。
“百舌之声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一百张嘴同时说话的声音”,实际用来形容人多口杂、意见纷乱的场景。比如在家庭聚会上,亲戚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,有人主张严格管教,有人提倡自由发展,这时候你可能会感叹:“这简直是百舌之声,听得我头都大了!”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用“百舌”而不是“百嘴”呢?其实这里的“舌”代指说话的能力,强调的是不同观点碰撞时的混乱感。比如公司开会时,各部门为预算分配争论不休,领导突然插话:“大家先冷静,百舌之声解决不了问题,咱们一个一个来。”这时候成语的比喻意义就凸显了——嘈杂的环境需要理性梳理。
值得注意的是,百舌之声并不完全是负面的。比如社区改造方案征集意见时,虽然居民们各执己见,但正是这种热烈讨论才能激发更多可能性。有位老邻居说得有趣:“别嫌大家像百舌鸟吵架,没这些‘叽叽喳喳’,哪能找到最合适的方案?”这提醒我们,面对分歧时,不妨先倾听,再整合。
我个人觉得,现代社会的“百舌之声”现象其实反映了信息时代的特征。就像刷短视频时,各种观点扑面而来,有人焦虑有人批判,但换个角度看,这种多元表达恰恰是进步的动力。关键在于,如何在喧闹中保持独立思考,就像从交响乐团的杂乱调音里,最终捕捉到和谐的主旋律。
下次遇到意见混战的场合,不妨试试“暂停法”。比如朋友群里讨论旅行计划时,有人要爬山、有人想逛博物馆,你可以说:“咱们先列个清单,别让百舌之声盖住了真正重要的需求。”把碎片化的观点可视化,往往能让讨论更聚焦。毕竟,嘈杂不是问题,如何转化嘈杂才是智慧。
说到底,百舌之声就像一面镜子,既照出群体的活力,也暴露无序的风险。与其抗拒这种喧闹,不如学会在其中打节拍。当你能从纷乱中听出关键音符,嘈杂的环境反而会成为灵感的源泉。这或许就是古老成语给现代人的启发——在表达与倾听之间,找到平衡的支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