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n gé zhī shēng
成语解释:金革:兵器和铠甲。兵器与铠甲相撞击的声音。指战争
成语出处:唐·韩愈《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》:“四方无斗争金革之声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战争
繁体字形:金革之聲
英文翻译:Voice of the golden revolution
金:1.俗称金子。金属元素,符号Au,原子序数79。赤黄色,有光泽,质软,延展性最强,化学性质稳定,易传热和导电。常用作合金、硬币、装饰品等。通称黄金。2.金属:五金。3.钱:现金。助学金。4.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:鸣金收兵。金鼓齐鸣。5.比喻尊贵、珍贵:金口玉言。6.像金子一样的颜色:金发(fà)。金灿灿。7.朝代名(1115—1234)。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。建都会宁(今黑龙江阿城南),后迁都中都(今北京)、开封。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。
革:[gé]1.去了毛并且加过工的兽皮:皮革。制革。2.(Gé)姓。3.改变:革新。变革。4.开除;撤除(职务):开革。革职。[jí](病)危急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声:1.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:锣声。大声。2.说话;语言:不声不响。呼声。3.宣布;陈述:声明。声讨。4.名誉:声望。名声。5.声母:声韵。双声。6.声调:第一声。去声。7.量词。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:连喊三声。
说起“金革之声”,许多人会联想到刀剑碰撞的金属声和皮革摩擦的沙沙声。比如:“夜深人静时,纪录片里播放的古代战场画面配上金革之声,让人瞬间感受到战争的残酷。”这样的场景描述,既直观又有画面感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真实的战争吗?其实不然。现代人常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比作“没有硝烟的战场”,这时说“会议上双方争辩激烈,仿佛能听到金革之声”,既保留了原意,又多了几分新意。
我曾在参观博物馆时见过复原的古代铠甲。当讲解员敲击盾牌发出沉闷的金属声时,突然明白“金革之声”不只是声音的模仿,更像历史记忆的唤醒。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,让冷冰冰的成语有了温度。
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电子竞技比赛现场。当两支战队在游戏中激烈交锋,键盘敲击声与观众呐喊交织,解说员激动地说:“此刻的赛场,正回荡着数字时代的金革之声。”这种与时俱进的用法,恰恰说明成语的生命力在于灵活运用。
或许有人疑惑:为什么不用更直白的“打斗声”而选择这个成语?试着比较这两个句子:“街角传来打斗声”和“巷尾响起金革之声”。前者平铺直叙,后者却自带历史厚重感,这正是成语的魅力——用四个字打开想象的时空隧道。
最近看体育赛事时发现个有趣现象:解说员用“绿茵场上的金革之声”形容点球大战的紧张氛围。这种打破常规的搭配,反而让观众对比赛强度有了更立体的认知。语言就像活水,总是在流动中保持新鲜。
记得有位作家说过:“成语是藏在文字里的文物。”当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恰当地使用“金革之声”这类成语,就像给语言镶上文化的金边。它不仅是表达工具,更是连接古今的密码,等待有心人去破译其中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