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ǒu chū kuáng yán
成语解释:嘴里说出狂妄自大的话。指说话狂妄、放肆。也指胡说八道。
成语出处: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七十二回:“宋江听得,慌忙过来看时,却是‘九纹龙’史进,‘没遮拦’穆弘,在阁子内吃得大醉,口出狂言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说话
繁体字形:口出狂言
英文翻译:talk wildly
口:1.嘴。2.出入通过的地方:门口。海口。3.特指港口。也特指长城的关口:转口。出口转内销。口外。古北口。4.行业;系统;专业方向:对口支援。文教口。专业不对口。5.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:碗口儿。瓶子口儿。6.指人口:户口。拖家带口。7.指口味:口重。8.破裂的地方:裂口。疮口。9.刀剑等的锋刃:刀卷口了。10.骡、马、驴等的年龄(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):这匹马六岁口。11.量词。用于人,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:三口人。一口猪。两口缸。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狂:1.精神失常;疯狂:发狂。丧心病狂。2.猛烈;声势大:狂风。狂奔。3.纵情地、无拘束地(多指欢乐):狂喜。狂欢。4.狂妄:狂言。你这话可说得有点儿狂。
言:1.话:言语。语言。格言。诺言。发言。有言在先。言外之意。2.说:言之有理。畅所欲言。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3.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:五言诗。万言书。全书近二十万言。4.姓。
“口出狂言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说出狂妄的话。但它到底用在哪里最贴切呢?举个例子,项羽见到秦始皇巡游时曾说“彼可取而代也”,周围人吓得捂住他的嘴——这种不顾场合的豪言壮语,既彰显野心,又暗藏风险。
有人问:为什么历史上总有人“口出狂言”?其实这就像现代创业者在融资时说“五年内改变行业格局”,既是自我激励,也是在试探环境反馈。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被诬偷玉璧,挨打后问妻子“吾舌尚在否”,随后继续游说列国,正是用狂言开路、用实力收尾的典型案例。
另一个有趣的例子发生在足球界。2004年欧冠八强赛前,波尔图教练穆里尼奥宣称“我们不是来旅游的”,当时媒体嘲笑他痴人说梦,结果这支不被看好的球队最终夺冠。狂言有时候像一面镜子,照见的不仅是说话者的心态,更是周围环境的偏见。
那么问题来了:口出狂言到底是好是坏?明代海瑞抬棺上疏痛陈嘉靖帝过失,看似找死的行为,却意外推动了吏治改革。关键在于后续是否有行动支撑——就像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里写“当奖率三军,北定中原”,紧接着就开始了五次北伐。
个人认为,当代社会尤其需要重新理解这个成语。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发声,网红博主说“三个月带粉丝财富自由”和企业家说“颠覆传统模式”,本质上都是口出狂言。区别在于前者可能收割流量就跑,后者必须用产品说话。狂言本身是中性词,关键在于说这话的人有没有持续践诺的能力。
最后想想生活中那些“口出狂言”的瞬间:实习生说能搞定百万项目,新人作家夸口要拿文学奖。这些话语里既有年轻的莽撞,也藏着改变现状的锐气。就像李白写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,千百年后我们记住的不仅是诗句的狂妄,更是诗句背后那个真实的灵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