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uò cóng kǒu chū,bìng cóng kǒu rù
成语解释:祸:灾祸。说话不小心就会招来灾祸,吃错东西就会生病
成语出处: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71卷:“谚有‘祸从口出,病从口入’,甚好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用于劝诫人
繁体字形:禍従口出,病従口入
英文翻译:Misfortune comes from the mouth and illness from the mouth
祸:1.灾难;不幸的事或情况。与“福”相对:灾祸。闯祸。2.损害:祸国殃民。
从:[cóng]1.依顺:顺从。盲从。从善如流。2.采取,按照:从优。3.跟随:愿从其后。4.跟随的人:侍从。仆从。5.参与:从业。从政。投笔从戎。6.由,自:从古至今。从我做起。7.次要的:主从。从犯。8.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:从父(伯父、叔父的通称)。9.中国魏以后,古代官品(有“正品”和“从品”之分,宋代龙图阁大学士为从二品)。10.姓。[zòng]1.古同“纵”,竖,直。2.古同“纵”,放任。
口:1.嘴。2.出入通过的地方:门口。海口。3.特指港口。也特指长城的关口:转口。出口转内销。口外。古北口。4.行业;系统;专业方向:对口支援。文教口。专业不对口。5.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:碗口儿。瓶子口儿。6.指人口:户口。拖家带口。7.指口味:口重。8.破裂的地方:裂口。疮口。9.刀剑等的锋刃:刀卷口了。10.骡、马、驴等的年龄(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):这匹马六岁口。11.量词。用于人,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:三口人。一口猪。两口缸。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病:1.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的状态:疾病。心脏病。他的病已经好了。2.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不正常状态:他着了凉,病了三天。3.害处;私弊:弊病。4.缺点;错误:语病。通病。5.祸害;损害:祸国病民。6.责备;不满:诟病。为世所病。
从:[cóng]1.依顺:顺从。盲从。从善如流。2.采取,按照:从优。3.跟随:愿从其后。4.跟随的人:侍从。仆从。5.参与:从业。从政。投笔从戎。6.由,自:从古至今。从我做起。7.次要的:主从。从犯。8.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:从父(伯父、叔父的通称)。9.中国魏以后,古代官品(有“正品”和“从品”之分,宋代龙图阁大学士为从二品)。10.姓。[zòng]1.古同“纵”,竖,直。2.古同“纵”,放任。
口:1.嘴。2.出入通过的地方:门口。海口。3.特指港口。也特指长城的关口:转口。出口转内销。口外。古北口。4.行业;系统;专业方向:对口支援。文教口。专业不对口。5.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:碗口儿。瓶子口儿。6.指人口:户口。拖家带口。7.指口味:口重。8.破裂的地方:裂口。疮口。9.刀剑等的锋刃:刀卷口了。10.骡、马、驴等的年龄(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):这匹马六岁口。11.量词。用于人,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:三口人。一口猪。两口缸。
入:1.进去。与“出”相对:入场。入冬。2.参加:入伍。入团。3.合乎;合于:入情入理。4.收入:岁入。5.入声。
“祸从口出,病从口入”这两个成语,听起来像是长辈的唠叨,但仔细想想,背后藏着实实在在的生活智慧。比如同事聚餐时,有人随口抱怨领导偏心,结果被传到了当事人耳朵里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祸从口出”;而路边摊的炸串闻着香,吃完却闹肚子,可不就是“病从口入”吗?
为什么说话和吃饭这两件日常小事,会成为麻烦的源头呢?其实这两个成语都在强调“入口”的风险。语言和食物都是我们主动接收的东西,但往往因为缺乏过滤意识而引发问题。就像吃海鲜前要看是否新鲜,说话前也该想想这句话是否合适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在点外卖、刷短视频这么方便,这些老话还适用吗?”观察下社交媒体上的翻车现场就知道了。某网红直播时说错品牌名被索赔,本质上还是“祸从口出”的现代版;而轻信网红推荐的“酵素减肥法”导致健康问题,则是新时代的“病从口入”。
我个人更愿意把这些成语看作“风险预警系统”。比如在工作会议中,遇到不确定的数据时,说“这个需要再核实”比直接下结论更安全;选购包装食品时,养成先看配料表的习惯,相当于给身体装了个过滤网。这些细微的调整,能让生活少踩很多坑。
有意思的是,这两个成语还能联动起来看。就像有人为了讨好客户硬吃过敏食物,既犯了“病从口入”又可能因勉强自己说违心话导致“祸从口出”。这种双重陷阱提醒我们:无论是语言还是饮食,真诚和适度才是长久之道。
下次准备脱口而出“我早就知道会这样”之前,或者伸手拿第三块蛋糕时,不妨让这两个成语在脑子里转一圈。它们不是要限制我们的生活,而是帮我们建立更健康的输入输出机制——毕竟,掌控好“入口”,才能更从容地面对这个信息爆炸、美食遍地的时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