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chī yìng bù chī ruǎn
成语解释:好言好语不听从,态度一强硬,反使屈从了。形容人的外强中干,欺软怕硬。
成语出处: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十七回:“戴大理嘱咐他的一番话,说胡统领的为人,吃硬不吃软。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的处世态度
繁体字形:喫硬不喫軟
英文翻译:Eat hard but not soft
吃:1.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(包括吸、喝):吃饭。吃奶。吃药。2.依靠某种事物来生活:吃老本。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3.吸收(液体):道林纸不吃墨。4.消灭(多用于军事、棋戏):吃掉敌人一个团。拿车吃他的炮。5.承受;禁受:吃得消。吃不住。6.受;挨:吃亏。吃惊。吃批评。7.耗费:吃力。吃劲。8.被(多见于早期白话):吃他耻笑。9.见〖口吃〗。
硬:1.物体内部的组织紧密,受外力作用后不容易改变形状(跟“软”相对):坚硬。硬木。硬煤。2.(性格)刚强;(意志)坚定:强硬。硬汉子。话说得硬。3.坚决或执拗地(做某事):不让他去,他硬要去。4.勉强地(做某事):硬撑。他一发狠,硬爬上去了。5.(能力)强;(质量)好:硬手。货色硬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吃:1.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(包括吸、喝):吃饭。吃奶。吃药。2.依靠某种事物来生活:吃老本。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3.吸收(液体):道林纸不吃墨。4.消灭(多用于军事、棋戏):吃掉敌人一个团。拿车吃他的炮。5.承受;禁受:吃得消。吃不住。6.受;挨:吃亏。吃惊。吃批评。7.耗费:吃力。吃劲。8.被(多见于早期白话):吃他耻笑。9.见〖口吃〗。
软:1.物体内部的组织疏松,受外力作用后,容易改变形状(跟“硬”相对):柔软。软木。柳条很软。2.柔和:软风。软语。话说得很软。3.软弱:两腿发软。欺软怕硬。4.能力弱;质量差:功夫软。货色软。5.容易被感动或动摇:心软。耳朵软。6.姓。
你听说过“吃硬不吃软”这个成语吗?它常用来形容一种性格特点:有些人面对强硬手段反而配合,对温和劝告却无动于衷。比如公司里有个拖延症的同事,领导催十次不如最后通牒一句“今天不交报告就扣奖金”来得有效——这算不算典型的“吃硬不吃软”?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?心理学研究发现,人类对即时威胁的反应往往比对长期利益的思考更敏锐。就像小孩写作业时,父母说“写完才能吃冰淇淋”比“好好学习将来考好大学”更能触发行动。但这种应对方式真的健康吗?
我曾亲眼见过亲戚家的教育案例。表弟每次闯祸,阿姨苦口婆心讲道理完全没用,直到姨夫板着脸说要没收游戏机,他才肯听话。表面看这招有效,可十年后再观察,表弟遇到困难时总习惯性逃避而非沟通。强硬手段或许见效快,却可能削弱主动思考能力。
职场中这种情况更值得玩味。有位创业朋友分享过:初创团队用高压管理确实能快速推进项目,但当公司规模扩大后,员工流失率骤增。后来他们引入弹性工作制,反而激发了更多创意产出。这说明“硬”与“软”的平衡点会随着环境变化而移动。
其实这种现象背后藏着认知偏差。我们容易把短期见效的方法等同于正确方法,就像生病时吃止痛片能缓解症状,但根治还需调理身体。人际关系中的“硬手段”就像是止痛片,用多了会产生抗药性。
有个有趣的对照实验:两组学生分别用奖励制度和惩罚制度督促学习。前三个月惩罚组效率更高,但半年后奖励组的主动学习时长反超23%。这提醒我们,选择方法时要考虑时间维度的影响。
或许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建立良性互动机制。就像驯兽师训练海豚,既要用小鱼干鼓励正确动作,也会用哨声提示错误行为。关键不在于单纯选择硬或软,而是找到适合当下情境的响应方式。毕竟,让人心服口服永远比表面顺从更有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