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ìn
  • suǒ
  • néng
  • àn
  • fēn
  • pè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è jìn suǒ néng,àn xū fēn pèi

成语解释:

成语出处: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

繁体字形:各尽所能,按需分配

英文翻译:Each according to his ability and according to his needs

各尽所能,按需分配的意思

各:[gè]1.指示代词。a)表示不止一个:世界各国。各位来宾。b)表示不止一个并且彼此不同:各种原材料都备齐了。各人回各人的家。2.表示不止一人或一物同做某事或同有某种属性:双方各执一词。左右两侧各有一门。三种办法各有优点和缺点。3.姓。[gě]特别(含贬义):这人真各。

尽:[jìn]所有的:尽数。尽人皆知。[jǐn]1.力求达到最大限度:尽早。尽着平生的力气往外一推。尽可能地减少错误。2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,不得超过:尽着三天把事情办好。3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让某些人或事物尽先:先尽旧衣服穿。单间房间不多,尽着女同志住。4.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,跟“最”相同:尽前头。尽北边。5.尽自:这些日子尽下雨。事情已经过去了,尽责备他也无益。

所:1.处所:场所。住所。各得其所。2.明代驻兵的地点,大的叫千户所,小的叫百户所(后来只用于地名):海阳所(在山东)。前所(在浙江)。后所(在山西)。沙后所(在辽宁)。3.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:研究所。派出所。诊疗所。指挥所。招待所。4.a)用于房屋:这所房子。b)用于学校等:一所医院。两所学校。5.姓。6.跟“为”或“被”合用,表示被动:为人所笑。看问题片面,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。7.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,表示中心词是受事:我所认识的人。大家所提的意见。8.用在“是…的”中的名词、代词和动词之间,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:全国的形势,是同志们所关心的。9.用在动词前面,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:各尽所能。闻所未闻。

能:[néng]1.能力;才干:技能。能耐。无能之辈。2.能量的简称。3.有能力的:能人。能手。能者多劳。这几个人就数他能。4.a)“能”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,“会”表示学得某种本领。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“会”,恢复某种能力用“能”:小弟弟会走路了。他病好了,能下床了。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“能”,也可以用“会”:能写会算。达到某种效率,用“能”,不用“会”: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。b)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“能”,白话只用“会”:能诗善画。会英文。会象棋。c)跟“不…不”组成双重否定,“不能不”表示必须,“不会不”表示一定:你不能不来啊!。他不会不来的。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:他不能(会)不答应吧?d)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,用“能(够)”,不用“可(以)”:这雨能下长么?e)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,用“可”,不用“能”:我们是不可战胜的。[nài]1.同“”。2.姓。

按:1.用手或手指头压:按脉。按图钉。2.止住;搁下:按兵不动。按下不提。3.抑制:按捺。按不住满腔悲愤。4.介词。依照:按劳分配。5.(编者、作者等)加按语:编者按。

需:1.需要:需求。按需分配。2.需用的财物:军需。

分:[fēn]1.区划开:分开。划分。分野(划分的范围)。分界。分明。条分缕析。分解。2.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:分发。分忧。分心劳神。3.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:分会。分行(háng)。4.散,离:分裂。分离。分别。分崩离析。分门别类。5.辨别:区分。分析。6.区划而成的部分:二分之一。7.一半:人生百年,昼夜各分。春分。秋分。[fèn]1.名位、职责、权利的限度:分所当然。身分。分内。恰如其分。安分守己。2.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:成分。天分(天资)。情分(情谊)。3.料想:“自分已死久矣”。4.同“”,属于一定的阶层、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:知识分子。

配:1.两性结合:婚配。配种。2.用适当的比例加以调和:配药。3.有计划地分派:分配。4.把缺少的补足:配零件。5.衬托;陪衬:配角。红花配绿叶。6.够格;相称:我的字不配用好纸。打扮要跟年龄、身份相配。7.古指流刑;充军:发配。

成语评论

各尽所能,按需分配”听起来像某种理想社会的蓝图,但现实中是否存在类似的例子呢?比如一个家庭聚餐时,有人擅长炒菜,有人负责洗碗,大家各展所长;最后饭菜按每个人的食量分配,吃饱却不浪费——这不就是生活化的小型“实践”吗?它提醒我们,合作与平衡是达成目标的关键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概念是不是太理想化了?现实中怎么避免有人偷懒?”举个例子,开源社区的开发者们自愿贡献代码,用户按需求下载使用,这种模式既依赖个人主动性,又强调资源开放共享。虽然无法完全杜绝“搭便车”行为,但良好的协作机制和共同目标能大幅降低投机心理。

另一个常见困惑是:“按需分配会导致资源不足吗?”观察蜜蜂社群或许能得到启发:工蜂按能力采蜜,蜂群按幼虫数量分配食物。自然界通过精确的生物本能实现动态平衡,人类社会的难点在于如何建立既公平又高效的分配规则。个人认为,技术进步(比如智能供应链)或许能为此提供新思路。

有趣的是,这个概念在职场中也悄然生长。某些创业公司允许员工根据特长选择项目,成果则按团队需求分配奖金池。这种方式未必完美,但比传统“大锅饭”更能激发积极性。当贡献与回报的关联变得更透明时,“各尽所能”才会真正成为集体共识。

或许我们不必执着于将这句话视为终极答案,而该看作持续优化的方向。就像打理花园:有人擅长松土,有人精于修剪,最终每株植物都能获得生长所需——这样的生态,本身就是在动态中接近理想的实践过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