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è jìn suǒ néng,àn láo fēn pèi
成语解释:
成语出处: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
繁体字形:各尽所能,按劳分配
英文翻译:Each according to his ability
各:[gè]1.指示代词。a)表示不止一个:世界各国。各位来宾。b)表示不止一个并且彼此不同:各种原材料都备齐了。各人回各人的家。2.表示不止一人或一物同做某事或同有某种属性:双方各执一词。左右两侧各有一门。三种办法各有优点和缺点。3.姓。[gě]特别(含贬义):这人真各。
尽:[jìn]所有的:尽数。尽人皆知。[jǐn]1.力求达到最大限度:尽早。尽着平生的力气往外一推。尽可能地减少错误。2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,不得超过:尽着三天把事情办好。3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让某些人或事物尽先:先尽旧衣服穿。单间房间不多,尽着女同志住。4.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,跟“最”相同:尽前头。尽北边。5.尽自:这些日子尽下雨。事情已经过去了,尽责备他也无益。
所:1.处所:场所。住所。各得其所。2.明代驻兵的地点,大的叫千户所,小的叫百户所(后来只用于地名):海阳所(在山东)。前所(在浙江)。后所(在山西)。沙后所(在辽宁)。3.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:研究所。派出所。诊疗所。指挥所。招待所。4.a)用于房屋:这所房子。b)用于学校等:一所医院。两所学校。5.姓。6.跟“为”或“被”合用,表示被动:为人所笑。看问题片面,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。7.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,表示中心词是受事:我所认识的人。大家所提的意见。8.用在“是…的”中的名词、代词和动词之间,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:全国的形势,是同志们所关心的。9.用在动词前面,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:各尽所能。闻所未闻。
能:[néng]1.能力;才干:技能。能耐。无能之辈。2.能量的简称。3.有能力的:能人。能手。能者多劳。这几个人就数他能。4.a)“能”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,“会”表示学得某种本领。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“会”,恢复某种能力用“能”:小弟弟会走路了。他病好了,能下床了。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“能”,也可以用“会”:能写会算。达到某种效率,用“能”,不用“会”: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。b)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“能”,白话只用“会”:能诗善画。会英文。会象棋。c)跟“不…不”组成双重否定,“不能不”表示必须,“不会不”表示一定:你不能不来啊!。他不会不来的。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:他不能(会)不答应吧?d)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,用“能(够)”,不用“可(以)”:这雨能下长么?e)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,用“可”,不用“能”:我们是不可战胜的。[nài]1.同“耐”。2.姓。
按:1.用手或手指头压:按脉。按图钉。2.止住;搁下:按兵不动。按下不提。3.抑制:按捺。按不住满腔悲愤。4.介词。依照:按劳分配。5.(编者、作者等)加按语:编者按。
劳:1.劳动:按劳分配。不劳而获。2.烦劳(请别人做事所用的客气话):劳驾。劳您走一趟。3.劳苦;疲劳:任劳任怨。积劳成疾。4.功劳:勋劳。汗马之劳。5.慰劳:犒劳。劳军。6.姓。
分:[fēn]1.区划开:分开。划分。分野(划分的范围)。分界。分明。条分缕析。分解。2.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:分发。分忧。分心劳神。3.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:分会。分行(háng)。4.散,离:分裂。分离。分别。分崩离析。分门别类。5.辨别:区分。分析。6.区划而成的部分:二分之一。7.一半:人生百年,昼夜各分。春分。秋分。[fèn]1.名位、职责、权利的限度:分所当然。身分。分内。恰如其分。安分守己。2.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:成分。天分(天资)。情分(情谊)。3.料想:“自分已死久矣”。4.同“份”,属于一定的阶层、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:知识分子。
配:1.两性结合:婚配。配种。2.用适当的比例加以调和:配药。3.有计划地分派:分配。4.把缺少的补足:配零件。5.衬托;陪衬:配角。红花配绿叶。6.够格;相称:我的字不配用好纸。打扮要跟年龄、身份相配。7.古指流刑;充军:发配。
“各尽所能,按劳分配”这八个字听起来像大道理,但说白了就是“每个人干自己擅长的活儿,最后按贡献分成果”。比如一个团队做项目,有人擅长设计,有人精通代码,有人会写文案——大家各展所长,最后奖金按工作量和技术难度分,这就是典型的“按劳分配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实中真能做到绝对公平吗?”其实,问题核心不在于“绝对”,而在于“机制”。比如一家创业公司,初期可能靠热情分配任务,但随着规模扩大,必须用明确的绩效考核来量化每个人的贡献。这时候,“按劳分配”就不再是口号,而是维持团队动力的关键。
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老家村里种西瓜,张家负责育苗,李家管灌溉,王家跑运输。秋后卖瓜的钱,按每家投入的时间和技能难度分。这种朴素的分配方式,既避免了“懒汉白拿钱”,也让能者更愿意多出力。你看,老祖宗的智慧早就在用“按劳分配”了。
个人认为,这个原则在当下更有现实意义。现在很多年轻人选择自由职业,不就是因为“多干多得”的吸引力吗?比如设计师接单,程序员写代码,每单明码标价,本质上就是“按劳分配”的市场化版本。这种模式既尊重个人价值,又能激发创造力。
不过要注意,机械执行“按劳分配”也可能出问题。比如教师批改作业的时间难以量化,医生的手术风险无法单纯用时长衡量。这时候需要灵活调整,加入对工作质量、社会价值的综合考量。就像炒菜不能只按切菜速度分功劳,火候把控和调味同样重要。
说到底,“各尽所能”是前提,“按劳分配”是结果。当两者形成良性循环,团队才会像精密的齿轮组一样高效运转。看看那些成功的科技公司,没有哪家是靠“大锅饭”发展起来的,但也没有哪家完全忽视员工的个性化需求。找到这个平衡点,或许就是现代管理中最大的学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