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ū zhī huò chū
成语解释:呼:招呼;之:代词,指代呼唤的对象。形容所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,也指人选已酝酿成熟,即将就任
成语出处:宋·苏轼《郭忠恕画赞序》:“空蒙寂历,烟雨灭没,恕先在焉,呼之或出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画像生动逼真
繁体字形:呼之或出
英文翻译:Call or call
呼:1.生物体把体内的气体排出体外(跟“吸”相对):呼吸。呼出一口气。2.大声喊:呼声。欢呼。呼口号。大声疾呼。3.叫;叫人来:直呼其名。一呼百诺。呼之即来,挥之即去。4.姓。5.形容风声等:北风呼呼地吹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或:1.也许,有时,表示不定的词:或许。或者(a.也许;b.连词,用在叙述句里,表示选择关系。均可单用“或”)。或然。或则。2.某人,有的人:或告之曰。3.稍微:不可或缓。不可或忽。不可或缺。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“呼之或出”这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描述或刻画得极其生动,仿佛下一秒就能从画面中走出来。比如,一幅肖像画的眼睛被描绘得炯炯有神,观者忍不住感叹:“这画中人的眼神,简直呼之或出!”这时候,问题来了:为什么用“呼之或出”而不是直接说“很真实”?其实,它更强调一种动态的“即将发生”感——仿佛画中人已经有了生命,只差一声呼唤。
再比如小说中对反派的描写:“他的冷笑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刀,连翻书的手指都透着算计。”读者读到这儿,可能会想象角色下一秒就要开口说话。这时作者用“呼之或出”评价这段文字,其实是在肯定文字传递的“未言明的压迫感”。这种表达为什么比“形象生动”更有力量?因为它在静态描写中埋藏了动态的爆发力,就像拉满的弓弦,张力藏在弦外之音里。
生活中也能见到这样的场景。朋友向你描述相亲对象:“他说话时总爱用食指推眼镜,聊到专业领域语速会突然加快。”你听完立刻接话:“这人听起来呼之或出啊!”这里其实暗含了一个思考:当细节精准到能触发听者的感官记忆时,抽象描述就会转化为具体的画面,甚至让人产生“似曾相识”的错觉。这种“用细节唤醒共鸣”的能力,正是成语背后的深层逻辑。
有趣的是,在短视频时代,这个成语有了新注解。比如有人用3D建模还原古诗词场景,评论区常出现“这才是真正的呼之或出”。这反映出人们对“立体化表达”的天然亲近——当二维信息能激发多维联想时,大脑会自动补全缺失的维度。或许未来的艺术创作,会更多探索这种“留白的生动性”,毕竟最高级的真实感,往往藏在观者的想象中。
站在窗边看晚霞时,忽然觉得那些流动的云层也在演绎“呼之或出”。它们没有具体的形状,但变幻的边界让人联想到奔马、海浪或飘动的绸缎。这种不确定的形态,反而比工笔细描更能激发观者的参与感。或许生活的趣味也在于此:留点想象空间,比事无巨细的刻画更接近本质的真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