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ū zhī yù chū
成语解释:呼:招呼;之:代词;指代呼唤的对象;欲:就要。指好像叫他一声;他就会出来似的。形容画像非常逼真。也形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十分生动。
成语出处:宋 苏轼《郭忠恕画赞序》:“空蒙寂历,烟雨灭没,恕先在焉,呼之或出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兼语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画像生动逼真
繁体字形:嘑之慾出
英文翻译:seem ready to come out at one 's call
呼:1.生物体把体内的气体排出体外(跟“吸”相对):呼吸。呼出一口气。2.大声喊:呼声。欢呼。呼口号。大声疾呼。3.叫;叫人来:直呼其名。一呼百诺。呼之即来,挥之即去。4.姓。5.形容风声等:北风呼呼地吹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欲:1.欲望:食欲。求知欲。2.想要;希望:欲言又止。从心所欲。3.需要:胆欲大而心欲细。4.将要:摇摇欲坠。山雨欲来风满楼。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“呼之欲出”这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事物的特征或结果已经非常明显,仿佛下一秒就要显现出来。比如在一场激烈的辩论赛中,当双方选手针锋相对时,观众可能会说:“胜负的结果已经呼之欲出了。”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为什么用“呼之欲出”而不是“显而易见”?其实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强调动态的“即将发生”,而后者偏向静态的“已经存在”。
职场中的例子也能帮助理解这个成语。假设同事们在茶水间议论:“新总监的人选呼之欲出,听说这两天就会公布。”这里的潜台词是什么?它不仅暗示决策已接近完成,还传递出众人对结果的期待感。如果用“确定无疑”替换,反而失去了那种即将揭晓的悬念感——这正是成语的妙处所在。
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场景:家长看着孩子反复练习钢琴曲目,突然感叹道:“这次考级的优秀证书已经呼之欲出了。”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特别之处?它不仅肯定了孩子的努力成果,还蕴含着对未来的积极预判。相比直接说“肯定能过”,成语的运用让赞美显得更有文采和层次感。
有人可能会疑惑:这个成语只能用在好事上吗?其实不然。在科技报道里常看到这样的句子:“新型电池的安全隐患呼之欲出,引发行业关注。”这说明成语本身是中性的,关键看描述对象的具体语境。就像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,当特征逐渐清晰时,用“呼之欲出”反而比“清晰可见”更传神。
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流行,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特性不无关系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人们更习惯捕捉那些即将成型的趋势,而不是等待完全确定的结果。但也要注意使用分寸——如果每个尚未确定的事情都用“呼之欲出”,反而会削弱语言的表现力。就像煮开水的过程,95度的水可以说“呼之欲出”,但50度的水还远未达到这个状态。
最后看个文化领域的例子:当某作家在社交媒体持续发布新书片段,读者们会留言说:“这部作品的全貌呼之欲出啦!”这种表达既保留了神秘感,又点燃了期待值。它比平铺直叙的“快要写完”多了份文学韵味,这正是汉语成语的独特魅力——用四个字就能勾勒出动态的画面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