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uò shǒu ér dé
成语解释:唾手:往手上吐唾沫。比喻极容易得到的东西
成语出处:清·石玉昆《小五义》第54回:“这房可唾手而得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容易得到
繁体字形:唾手而得
英文翻译:It's easy to get
唾:1.唾液:唾壶。2.用力吐唾沫:唾手可得。3.吐唾沫表示鄙视:唾弃。唾骂。唾面自干。
手:1.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。2.小巧而便于拿的:手册。手枪。3.拿着:人手一册。4.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:炮手。拖拉机手。能手。选手。5.亲手:手植。手书。6.指本领、手段等:妙手回春。眼高手低。心狠手辣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得:[dé]1.得到(跟“失”相对):取得。得益。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这件事办成了你也会得些好处。2.演算产生结果:二三得六。五减一得四。3.适合:得用。得体。4.得意:自得。5.完成:饭得了。衣服还没有做得。6.用于结束谈话的时候,表示同意或禁止:得,就这么办。得了,别说了。7.用于情况不如人意的时候,表示无可奈何:得,这一张又画坏了!8.助动词。用在别的动词前,表示许可(多见于法令和公文):这笔钱非经批准不得擅自动用。9.用在别的动词前,表示可能这样(多用于否定式):水渠昨天刚动手挖,没有三天不得完。[de]用在动词后面,表示动作已经完成(多见于早期白话):出得门来。[děi]1.助动词。需要: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。修这座水库得多少人力?2.“得”的否定是“无须”或“不用”,不说“不得”。3.助动词。表示揣测的必然:快下大雨了,要不快走,就得挨淋。4.舒服;满意:这个沙发坐着真得。
什么是“唾手而得”?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是不是写错了?其实,我们更常用的是“唾手可得”,两者意思相近,都形容事情非常容易办到。比如:“学会这道菜的秘诀后,做出餐厅级味道简直唾手可得。”但为了满足题目要求,我们暂且按“唾手而得”来探讨。
有人问:“既然唾手可得的东西容易得到,为什么人们还是常常感到焦虑?”这个问题很有意思。比如网购次日达的便利让获取商品变得简单,但选择过多反而让人陷入决策疲劳。就像打开外卖软件时,面对上百家餐厅却不知吃什么,这种“唾手而得的烦恼”反而消耗了我们的精力。
在职场中,信息唾手而得的时代也带来新挑战。一位程序员朋友曾感慨:“十年前查技术文档要去图书馆,现在随时能搜到答案,但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而退化了。”这提醒我们:容易获取资源是优势,但如何筛选和运用才是关键。
有人疑惑:“既然很多事物变得容易获得,为什么幸福感没有同步提升?”观察发现,人们开始重新珍视需要投入的事物。比如手工陶艺课的火爆,恰恰说明亲手制作的过程比网购成品更有满足感。这就像种花,虽然买盆栽唾手可得,但看着自己播种的种子破土而出,那份喜悦无可替代。
个人认为,“唾手而得”正在重塑我们的价值判断标准。当短视频能随时获取知识时,我们更要警惕“知道很多却理解很少”的陷阱。就像登山,虽然缆车能轻松登顶,但只有亲自攀爬过陡峭山路的人,才能真正读懂云雾中的风景。
最后看个生活案例:智能家居让调节室温唾手可得,但老奶奶仍坚持每天开窗感知天气变化。这种选择看似“低效”,实则包含着人与环境对话的智慧。或许在追求便利的同时,我们也要给生活留点“必要的麻烦”,让简单的获取与深度的体验并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