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ē lái zhī shí
成语解释:嗟:不礼貌的招呼声。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。
成语出处:西汉 戴圣《礼记 檀弓下》:“扬其目而视之,曰:‘予唯不食嗟来之食,以至于斯也。’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,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
繁体字形:嗟來之食
英文翻译:food handed out in contempt
嗟:1.叹息;感叹:嗟叹。2.文言叹词:嗟乎。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“嗟来之食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这个成语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故事?举个例子,比如同事小王总爱用命令的语气让人帮忙,甚至把文件扔到别人桌上说:“赶紧的,帮我改完!”这种场景是不是有点像“嗟来之食”?没错,这个成语说的就是带着轻蔑态度的施舍,即使对方提供帮助,但高高在上的样子反而让人难以接受。
为什么有人宁愿饿死也不吃“嗟来之食”?《礼记》里那个著名的故事中,饥民面对黔敖的吆喝,宁可饿死也要维护尊严。放到今天,就像有人硬塞给你一笔钱,却当众嘲笑你“穷成这样还不快接着”,这时候拒绝反而成了保护自我价值的本能反应。核心问题来了:尊严和生存哪个更重要?其实这并非非黑即白的选择——关键要看施与者的态度是否带着对人的基本尊重。
现代生活中“嗟来之食”会以什么形式出现?比如某些商家搞慈善活动时,要求受助者举着锦旗拍照宣传;或者朋友帮你忙却不停强调“除了我没人会管你”。这些行为虽然披着善意的外衣,却让人心里不舒服。我曾在超市见过店员把临期食品扔给流浪汉时说“拿去,别浪费”,那种语气让周围人都皱起了眉头。
如何避免自己无意中成为“嗟来之食”的施与者?有个小窍门:帮助别人时多问一句“您需要吗?”而不是直接说“这个给你”。去年社区组织捐衣,负责人特意把衣服熨烫整齐放在自取架上,留纸条写着“需要请带走,祝您温暖”,这种留有选择余地的善意,反而让接受者感到被尊重。
换个角度看,拒绝“嗟来之食”是否过于固执?我觉得要分情况:如果对方确实心怀恶意,维护尊严很有必要;但若是自己过度敏感,也可能错过改善处境的机会。就像邻居张阿姨总唠叨着送旧家电,虽然方式让人尴尬,但她本意是关心。这时候耐心沟通“谢谢您,我自己还能应付”,既保持体面又不伤和气,才是更智慧的应对方式。
真正有价值的帮助,应该像春雨润物无声。那些让人如沐春风的善意,从来不需要用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彰显。当我们在给予或接受时,多想想对方眼神里的温度,或许就能避开“嗟来之食”的陷阱,让善意回归最纯粹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