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ǎng
  • lái
  • zh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tǎng lái zhī wù

成语解释:傥来:偶然、意外得来的。无意中得到的或非本分应得的财物。

成语出处:先秦 庄周《庄子 缮性》:“轩冕在身,非性命也,物之傥来,寄者也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宾语;指无意中得到的财物

繁体字形:儻來之物

英文翻译:an unexpected gain

傥来之物的意思

傥:同“倘(tǎng)”。
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物:1.东西;事物:动物。货物。物质。物尽其用。2.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:物议。待人接物。3.内容;实质:言之有物。空洞无物。4.姓。

成语评论

傥来之物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它背后的意思其实特别接地气。举个例子:小王在公园散步时捡到一个钱包,里面有现金和证件,他立马交给了警察。朋友调侃他:“这可是傥来之物啊,你怎么不自己留着?”小王摆摆手说:“不是自己的东西,拿了也不安心。”这个例子说明,傥来之物虽然看似“天上掉馅饼”,但如何处理才真正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傥来之物一定是实物吗?”其实不然。比如同事突然离职,领导临时把重要项目交给小李负责。小李心想:“这机会简直是傥来之物,我得抓住它证明自己。”半年后项目成功落地,原本的“意外接手”反而成了他升职的跳板。这说明,傥来之物也可以是机遇,关键在于当事人是否具备识别和把握的能力。

那么问题来了:傥来之物需要付出代价吗?去年老张买彩票中了二等奖,税后拿到八万块。他马上用这笔钱给儿子报了培训班,结果孩子压力太大反而成绩下滑。邻居老李却说:“傥来之财来得快去得也快,不如存银行吃利息。”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,恰恰反映出人们对意外所得的态度差异——有人急于消费,有人谨慎规划。

我个人观察到,现代社会“傥来之物”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。比如短视频博主突然走红,素人因某个表情包全网爆火,这些都属于新型的“傥来之名”。有个做直播的朋友说得好:“流量就像龙卷风,来得快散得也快,关键要看风停之后你还在哪里。”这句话生动地提醒我们:面对意外收获,保持清醒比盲目狂欢更重要。

最后思考一个问题:我们该如何与傥来之物相处?不妨参考《道德经》里“福兮祸所伏”的智慧。就像春游时突然下雨,有人抱怨打乱计划,有人却带着孩子在积水坑里踩水花。意外降临的事物本身没有好坏属性,真正决定其价值的,是我们赋予它的意义和采取的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