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ùn ér xué zhī
成语解释:困:困惑。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。
成语出处:《论语·季氏》:“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学而知之者,次也;困而学之,又其次也;困而不学,民斯为下矣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学习等
繁体字形:困而壆之
英文翻译:leran when confused
困:1.陷在艰难痛苦中或受环境、条件的限制无法摆脱:为病所困。想当年当(dàng)无可当,卖无可卖,真把我给困住了。2.控制在一定范围里;围困:困守。把敌人困在山沟里。3.困难:困苦。困厄。4.疲乏:困乏。困顿。5.疲乏想睡:你困了就先睡。6.睡:困觉。天不早了,快点困吧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学:1.学习:学技术。勤工俭学。我跟着他学了许多知识。2.模仿:他学杜鹃叫,学得很像。3.学问:治学。才疏学浅。博学多能。4.指学科:数学。物理学。政治经济学。5.学校:小学。大学。上学。6.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“困而学之”出自《论语》,字面意思是“遇到困难再去学习”。但这个成语真的只是被动应对问题吗?或许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找到更鲜活的答案。
某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小林,第一次独立负责用户增长项目时,完全不懂数据分析。他白天开会被老板问得哑口无言,晚上就抱着统计学教材啃到凌晨。三个月后,他不仅做出了让团队惊艳的漏斗模型,还养成了用数据说话的职业习惯。这种被现实倒逼的学习,往往比按部就班的培训更刻骨铭心。
为什么困境能成为特殊的学习催化剂?心理学研究发现,人在适度焦虑状态下,大脑会分泌更多去甲肾上腺素,这种物质就像认知加速器。好比健身时的“力竭状态”,恰是肌肉生长的最佳时机。当工作难题让人坐立难安时,正是知识吸收效率最高的窗口期。
中学生小美备战物理竞赛的经历更耐人寻味。她在电磁学模块连续三次模拟考不及格,崩溃之余却发现了新大陆——原来教科书上的公式推导,竟藏着科学家们当年突破思维定式的智慧。这种在迷雾中摸索出的理解深度,是顺风顺水时难以企及的。
有人质疑:遇到困难才学习是否太功利?其实这正是成年人的学习常态。就像手机系统需要定期更新,我们的知识库也需要实际问题来触发升级。去年认识位民宿创业者,他为了搞懂房屋结构安全,硬是从建筑小白变成能看懂施工图的半个行家,这种“带着问号奔跑”的状态,反而让知识像拼图般自然衔接。
观察职场十年发现,那些总在舒适区边缘试探的人,成长曲线格外陡峭。他们像冲浪者般,把每个迎面而来的问题转化为提升技能的跳板。反观依赖现成解决方案的同事,往往在行业变革时最先掉队。这个时代,真正的竞争力或许就藏在“遇到麻烦—解决问题—能力升级”的循环里。
当知识获取变得唾手可得,我们反而容易陷入“收藏夹吃灰”的陷阱。下次遇到工作卡壳时,不妨把搜索引擎暂放一边,给自己半天时间主动探索。那些在困惑中搭建的知识脚手架,终将成为谁也夺不走的真本事。毕竟,生活不会按教科书出题,但每个意外难题都是私人定制的成长礼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