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ǎo xué zhī shì
成语解释:饱学:学识渊博。指学识渊博的人。
成语出处: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56回:“公等皆饱学之士,登此高台,可不进佳章以纪一时之胜事乎?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指学者
繁体字形:飽壆之士
英文翻译:learned scholar
饱:1.吃足了。与“饿”相对。2.足;充分:饱经忧患。3.满足:以饱眼福。
学:1.学习:学技术。勤工俭学。我跟着他学了许多知识。2.模仿:他学杜鹃叫,学得很像。3.学问:治学。才疏学浅。博学多能。4.指学科:数学。物理学。政治经济学。5.学校:小学。大学。上学。6.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士:1.古代指未婚的男子。2.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。3.士人:士农工商。4.军人:士兵。士气。5.某些国家军人的一级,在尉以下:上士。中士。下士。6.指某些技术人员:医士。护士。技士。助产士。7.对人的美称:烈士。勇士。女士。8.姓。
哎呦,说到“饱学之士”这个成语,咱可得好好唠唠。您知道这词儿最早是咋来的吗?相传宋朝科举盛行,那些满肚子墨水的读书人就被称作“饱学之士”。举个栗子,您看《儒林外史》里范进中举那段,老丈人原本骂他“尖嘴猴腮”,中举后立马改口称“贤婿老爷才学又高,品貌又好”,活脱脱就是世俗眼中的饱学之士形象嘛。
不过话又说回来,饱学之士非得是书呆子吗?我看未必。您瞅瞅苏东坡,既能写“大江东去”的豪迈词句,又会做东坡肉、修苏堤,这才是真·知识活用的典范。说到底,肚子里装的不该是死知识,而是能解决问题的真本事——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要我说啊,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当个现代版饱学之士可不容易。前两天看新闻说某大学教授能用三门外语讲专业课,课后还能给学生们调试代码,这能耐比古人可厉害多了。不过话说回来,咱普通人也不必焦虑,每天抽半小时读点正经书,日积月累也能攒下不少墨水。
您可能会问,现在都上网查资料了,还需要当饱学之士吗?这话对也不对。比方说疫情初期,钟南山院士能快速判断病毒人传人,靠的可不是临时百度,而是几十年积累的医学功底。关键时刻,真才实学可比搜索引擎靠谱多了。
依我看呐,真正的饱学之士得有三把刷子:一是专业深度够硬核,二是知识面够宽广,三是能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就像我老家那位中医世家的老先生,既能背《黄帝内经》,又会用现代仪器做检测,开药方还考虑患者的经济情况,这才是活学活用的典范。
最后跟大伙儿说句掏心窝的话,知识这事儿吧,就跟存钱似的——平时多攒点,关键时刻才能派上用场。咱不指望个个都成大学问家,但多读点书总没坏处,保不齐哪天跟人聊天时,还能冒出几句金句镇镇场子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