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ǔ mù xíng hái
成语解释:形骸:指人的形体。形体象土木一样。比喻人的本来面目,不加修饰。
成语出处:《晋书 嵇康传》:“身长七尺八寸,美词气,有风仪,而土木形骸,不自藻饰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谓语、宾语;比喻不加修饰的本来面目
繁体字形:土木形骸
英文翻译:true colours
土:1.土壤;泥土:黄土。黏土。土山。土坡。土堆。2.土地:国土。领土。3.本地的;地方性的:土产。土话。这个字眼太土,外地人不好懂。4.民间的;民间沿用的;非现代化的(区别于“洋”):土法。土专家。土洋并举。5.不合潮流;不开通:土里土气。土头土脑。6.未熬制的鸦片:烟土。7.姓。
木:1.树木:伐木。果木。独木不成林。2.木头:枣木。榆木。檀香木。3.棺材:棺木。行将就木。4.质朴:木讷。5.反应迟钝:木然。木头木脑。他反应有点木。6.麻木:两脚冻木了。舌头木了,什么味道也尝不出来。7.姓。
形:1.形状:圆形。方形。图形。地形。2.形体;实体:有形。无形。形影不离。3.显露;表现:喜形于色。形诸笔墨。4.对照:相形见绌。5.姓。
骸:1.骸骨:四肢百骸。2.借指身体:形骸。病骸。遗骸。
“土木形骸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,但它背后藏着对“自然状态”的赞美。比如公司里有个程序员小王,常年穿着皱巴巴的格子衫,头发乱得像被台风刮过,但他编写的代码却简洁高效,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——同事们都笑称他这是“土木形骸式工作法”。
为什么用“土木”形容人? 其实“土木”在这里不是指盖房子,而是比喻像泥土树木般不加修饰的本真状态。就像小区门口修自行车的老张,摊位破旧却摆着几盆自种的月季,工具叮当响着修车,还不忘给路人指路,这种浑然天成的亲切感就是“土木形骸”的生动写照。
有个有趣的对比:刚入职场的实习生小李每天西装革履,说话字斟句酌,某天团建时大家发现他穿着运动装打羽毛球的样子特别真实可爱。主管后来在评语里写道:“建议保持些土木形骸的状态,更利于团队沟通。”这说明适度展现本真反而能拉近距离。
现代人需要这种状态吗? 在滤镜和美颜盛行的时代,朋友圈里精致过头的摆拍反而让人审美疲劳。就像我邻居王阿姨,坚持用老式搪瓷缸养绿萝,阳台上晾晒的粗布衣服随风飘动,这种不加修饰的生活场景意外成为社区摄影爱好者的取景热点。
个人认为,真正的“土木形骸”不是邋遢,而是懂得区分场合的智慧。重要会议需要职业形象,但私下聚会不妨放松些。就像书法大师写字,既要有工整的楷书功底,也要能挥洒狂草的率性——关键在于把握本真与修饰的平衡点。
下次看到地铁里妆容精致的白领,或是公园里练太极的布衣老者,不妨想想:哪种状态更接近“土木形骸”的真谛?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既能专注当下,又不被外在形式束缚的身影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