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áng tóu mǎ shàng
成语解释:为男女爱慕之典实。
成语出处:唐 白居易《井底引银瓶》诗:“妾弄青梅凭短墙,君骑白马傍垂杨。墙头马上遥相顾,一见知君即断肠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宾语、状语;指男女相互爱慕
繁体字形:墙頭馬上
英文翻译:ideal setting for a couple in love
墙:用砖、石或土等筑成的屏障或外围:砖墙。城墙。
头:[tóu]1.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、鼻、眼等器官的部分。2.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:剃头。梳头。平头。分头。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。3.物体的顶端或末梢:山头。笔头儿。中间粗,两头儿细。4.事情的起点或终点:话头儿。提个头儿。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!5.物品的残余部分:布头儿。蜡头儿。铅笔头儿。6.头目:李头儿。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。7.方面:他们是一头儿的。心挂两头。8.第一:头等。头号。9.领头的;次序居先的:头车。头马。头羊。10.姓。[tou]1.(头儿)名词后缀。a)接于名词性词根:木头。石头。骨头。舌头。罐头。苗头。b)接于动词词根:念头。扣头。饶头。嚼头儿。看头儿。听头儿。c)接于形容词词根:准头。甜头儿。2.方位词后缀:上头。下头。前头。后头。里头。外头。
马:1.哺乳动物,头小,面部长,耳壳直立,颈部有鬣,四肢强健,每肢各有一蹄,善跑,尾生有长毛。是重要的力畜之一,可供拉车、耕地、乘骑等用。皮可制革。2.大:马蜂。马勺。3.姓。
上:[shàng]1.方位词。位置在高处的:上部。上游。往上看。2.等级或品质高的:上等。上级。上品。3.方位词。次序或时间在前的:上卷。上次。上半年。4.旧时指皇帝:上谕。5.向上面:上缴。上升。上进。6.姓。7.由低处到高处:上山。上楼。上车。8.到;去(某个地方):上街。上工厂。他上哪儿去了?9.向上级呈递:上书。10.向前进:老张快上,投篮。见困难就上,见荣誉就让。11.出场:这一场戏,你应该从左边的旁门上。这一场球,你们五个先上。12.把饭菜等端上桌子:上饭。上菜。上茶。13.添补;增加:上水。上货。14.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;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:上刺刀。上螺丝。15.涂;搽:上颜色。上药。16.达到;够(一定数量或程度):上百人。上年纪。⒁(又shǎng)上声:平上去入。17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1”。见〖工尺〗。18.表示由低处向高处:爬上山顶。19.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:锁上门。考上了大学。那时他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。20.表示开始并继续:爱上了农村。[shǎng]指上声,“上2”shàng⒁的又音。[shang]1.用在名词后,表示在物体的表面:脸上。墙上。桌子上。2.用在名词后,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:会上。书上。课堂上。报纸上。3.表示某一方面:组织上。事实上。思想上。
“墙头马上”这个成语,最早出自白居易的诗句,后来被元代白朴改编成戏剧,用来形容青年男女一见倾心的场景。比如:“两人在公园偶遇,眼神交汇的瞬间,仿佛上演了一出‘墙头马上’的古典戏码。”你看,这种用法是不是既浪漫又带点戏剧感?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用‘墙头’和‘马上’来比喻爱情?”其实这里藏着古人的生活场景——墙头代表深宅大院里的少女,马上则象征路过的青年。就像现代人说的“转角遇到爱”,古人用这两个意象传递突破界限的怦然心动。比如公司新同事在茶水间初次搭话,那份略带紧张的期待感,可不就是当代版的“墙头马上”?
这个成语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画面感。试想这样的场景:外卖小哥给写字楼送餐时,和常驻前台的姑娘相视一笑。虽没有古时的高墙骏马,但那份“明明刚认识却像见过千百回”的微妙情愫,正是“墙头马上”在现代社会的生动演绎。
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最妙的是它暗示了“主动与被动”的平衡。墙头的人需要探头张望,马上的人得驻足停留,就像现代感情中既要有勇气表达,也要懂得适时等待。比如朋友介绍相亲,一方主动发起话题,另一方认真回应,这种双向互动才是“墙头马上”的正确打开方式。
或许有人质疑:“速食爱情当道的今天,一见钟情还靠谱吗?”其实成语本身无关结局好坏,它只是捕捉了人类情感中最本真的悸动。就像春天枝头绽放的第一朵花,不必追问它能否结果,那份生机本身已足够动人。下次在咖啡馆看见有人用书本作掩护偷偷打量邻座,你会不会想起这个流传千年的成语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