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iān dǎ léi jī
成语解释:雷击:雷电杀伤。比喻不得好死
成语出处: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65回:“小人若是哄老爷,小人叫天打雷击了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常用作骂人或赌咒
繁体字形:天打雷击
英文翻译:Lightning strike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打:[dǎ]1.除去:打旁杈。2.舀取:打水。打粥。⑰买:打油。打酒。打车票。⑱捉(禽兽等):打鱼。⑲用割、砍等动作来收集:打柴。打草。⑳定出;计算:打草稿。打主意。成本打二百块钱。(21)做;从事:打杂儿。打游击。打埋伏。打前站。(22)做某种游戏:打球。打扑克。打秋千。(23)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:打手势。打哈欠。打嗝儿。打踉跄。打前失。打滚儿。打晃儿(huàngr)。(24)采取某种方式:打官腔。打比喻。打马虎眼。3.从:打这儿往西,再走三里地就到了。他打门缝里往外看。打今儿起,每天晚上学习一小时。[dá]十二个为一打:一打铅笔。两打毛巾。[英dozen]
雷:1.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近时放出闪电,闪电引起的高温使空气膨胀、水滴汽化而发生的强烈爆炸声。2.一种爆炸性的武器:水雷。地雷。
击:1.打;敲:击鼓。旁敲侧击。2.攻打:袭击。声东击西。3.碰:撞击。肩摩毂(gǔ)击。4.接触:目击。
“天打雷击”这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对违背道德或誓言的人发出的严厉警告。比如有人发誓说:“我要是故意撒谎,就让我天打雷击!”这时候,“天打雷击”成了表达决心的夸张说法。但问题来了:为什么古人会用自然现象来比喻惩罚?
其实这和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有关。雷电威力巨大且难以预测,古人认为这是“上天之怒”,逐渐演变成道德约束的工具。比如民间故事里,不孝子被雷劈中的情节,就是用“天打雷击”强化善恶有报的观念。这种联想让成语自带震慑力,比单纯说教更让人印象深刻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还信这个吗?如今我们知道雷电是自然现象,但成语的文化内核依然鲜活。比如朋友开玩笑说“骗你我就被雷劈”,其实是在用幽默方式强调诚信。甚至商业广告里也会用“如假包换,天打雷击”来凸显产品可靠性——这说明传统表达依然能引发共鸣。
我个人觉得,这类成语像一面镜子,既照出古人对天地的敬畏,也反映现代人保留的文化基因。它们不再代表迷信,而是演变成一种生动的修辞手法。就像“天打雷击”不再让人恐惧雷电,却依然提醒我们守住底线——这种跨越时空的生命力,或许就是汉语的魅力所在。
下次听到有人说“天打雷击”时,不妨想想背后的双重含义:既有文化传承的温度,也有语言进化的智慧。当科技不断揭开自然谜题,这些老话反而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语言桥梁,继续在我们的对话中闪闪发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