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iān dǎ léi pī
成语解释:比喻不得好死。常用作骂人或赌咒的话。
成语出处: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2回:“我在嫂子面前,若有一句谎话,天打雷劈!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;含贬义,常用作骂人或赌咒
繁体字形:天打靁劈
英文翻译:be struck by lightning and split into two halves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打:[dǎ]1.除去:打旁杈。2.舀取:打水。打粥。⑰买:打油。打酒。打车票。⑱捉(禽兽等):打鱼。⑲用割、砍等动作来收集:打柴。打草。⑳定出;计算:打草稿。打主意。成本打二百块钱。(21)做;从事:打杂儿。打游击。打埋伏。打前站。(22)做某种游戏:打球。打扑克。打秋千。(23)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:打手势。打哈欠。打嗝儿。打踉跄。打前失。打滚儿。打晃儿(huàngr)。(24)采取某种方式:打官腔。打比喻。打马虎眼。3.从:打这儿往西,再走三里地就到了。他打门缝里往外看。打今儿起,每天晚上学习一小时。[dá]十二个为一打:一打铅笔。两打毛巾。[英dozen]
雷:1.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近时放出闪电,闪电引起的高温使空气膨胀、水滴汽化而发生的强烈爆炸声。2.一种爆炸性的武器:水雷。地雷。
劈:[pī]1.用刀斧等砍或由纵面破开:劈木柴。劈成两半。劈风斩浪。2.(木头等)裂开:板子劈了。钢笔尖写劈了。3.(嗓音)变得嘶哑:他喊了半天,声音都快劈了。4.正对着;冲着(人的头、脸、胸部):劈头。劈脸。5.雷电毁坏或击毙:老树让雷劈了。6.简单机械,由两个斜面合成,纵剖面呈三角形,如楔子和刀、斧等的刃儿就属于这一类。[pǐ]1.分开;分:劈成三股。2.分裂;使离开原物体:劈莴苣叶。3.腿或手指等过分叉开。
“天打雷劈”这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做了极恶之事,连老天都要用雷劈来惩罚。比如有人欺骗父母、背叛朋友,旁人可能会愤愤不平地说:“这种人,迟早要遭天打雷劈!”这种表达既带着情绪化的谴责,又暗含对“因果报应”的朴素信仰。
有人问:“为什么古人会用‘雷劈’来象征惩罚?”其实这源于早期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。雷声震耳、闪电劈裂树木的景象,容易让人联想到“天怒”。古人认为,违背道德或誓言的行为会触怒上天,所以用“天打雷劈”来强化约束力——就像现代人签合同时要按手印,古人可能指着天空发毒誓。
现代人还信这套吗?有个有趣的现象:即便在科学普及的今天,这个成语依然活跃在日常对话中。比如朋友开玩笑说:“我要是说谎,明天就天打雷劈!”虽然没人当真,但这种表达自带戏剧张力,能快速传递强烈情绪。这说明传统文化符号的生命力,不完全依赖字面意义的真实性。
换个角度看,“天打雷劈”其实反映了人类对道德底线的共同认知。当我们听到有人贪污救灾款、虐待小动物时,心里那股“希望恶人被雷劈”的冲动,本质是渴望正义得到伸张。这种心理古今相通,只不过现代人更相信法律而非雷电来主持公道。
个人觉得,这类成语就像文化基因,承载着集体记忆。虽然我们不再迷信雷电的惩戒功能,但当看到有人破坏环境、践踏公序良俗时,脱口而出的“该遭雷劈”,何尝不是一种对良善社会的守护欲?语言符号背后的情感共鸣,或许比字面意义更值得品味。
下次听到这个词,不妨当作观察人性的窗口。它既映照出我们对恶行的痛恨,也提醒着: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人心深处始终需要一把衡量是非的尺子。而语言,正是这把尺子最生动的刻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