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ā
  • dài
  • zhōng
  • ré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iā dài zhōng rén wù

成语解释:指当权者的亲信或被收揽作备用的人

成语出处:宋·朱熹《五朝名臣言行录·丞相许国吕文穆公》:“公夹袋中有册子,每四方人替罢谒见,必问其有何人才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备用的人

繁体字形:夾袋中人物

英文翻译:People in the bag

夹袋中人物的意思

夹:[jiā]1.从两旁钳住:使劲儿夹住。2.两旁有物限制住,在两者之间:两山夹一水。夹峙。3.搀杂:夹生饭。夹杂。4.夹东西的器具:竹夹子。夹剪。卷(juǎn)夹。[jiá]1.两层的衣服:夹衣。夹被。2.古同“”,剑把子。[gā]1.〔夹肢窝〕腋下。2.(夾)[xiá]古同“”,狭窄。

袋:1.口袋;兜子:面袋。衣袋。2.量词。用于装口袋或烟袋的东西:一袋面。一袋烟。

中:[zhōng]1.方位词。跟四周的距离相等;中心:中央。华中。居中。2.指中国:中文。古今中外。3.方位词。范围内;内部:家中。水中。山中。心中。队伍中。4.位置在两端之间的:中指。中锋。中年。中秋。中途。5.等级在两端之间的:中农。中学。中型。中等。6.不偏不倚:中庸。适中。7.中人:作中。8.适于;合于:中用。中看。中听。9.成;行;好:中不中?。这办法中。饭这就中了。10.姓。[zhòng]1.正对上;恰好合上:中选。猜中了。三枪都打中了目标。2.受到;遭受:中毒。中暑。胳膊上中了一枪。
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
物:1.东西;事物:动物。货物。物质。物尽其用。2.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:物议。待人接物。3.内容;实质:言之有物。空洞无物。4.姓。

成语评论

夹袋中人物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神秘,它到底指什么样的人呢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办公室里有个同事小李,平时默默整理资料、调试设备,大家开会时很少主动发言。但某次项目系统突然崩溃,所有人都慌了,小李却只用半小时就恢复了数据——原来他私下研究过代码和服务器架构。这种“平时低调,关键时刻能顶上”的角色,就是典型的“夹袋中人物”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类人为什么重要?想象一支足球队,明星前锋固然耀眼,但替补席上随时能改变战术的“超级替补”同样不可或缺。就像《三国演义》里的庞统,早年因相貌丑陋被轻视,投奔刘备后却用连环计大破曹军。这说明真正的价值往往需要合适的机会才能显现,而智慧的管理者懂得提前储备这类潜力股。

现代职场中,“夹袋中人物”的存在形态更加多样。比如某科技公司有个“创意暗池”——员工可以匿名提交未被采纳的方案,当市场风向变化时,这些沉淀的想法就成了快速调整策略的弹药库。这让我想到:与其追求时刻站在聚光灯下,不如专注于积累独特技能或洞察力。毕竟机会来临时,能解决问题的人永远比只会喊口号的人更有说服力。

有人疑惑:成为“夹袋中人物”会不会被埋没?这里有个认知误区。战国时期孟尝君门客冯谖,起初因整天弹剑抱怨伙食被看作怪人,后来却用“狡兔三窟”的策略帮主公稳固了地位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能力储备需要匹配主动展现的勇气。就像现在很多企业推行的“T型人才”培养模式,既要有专业深度,也要学会在适当时机横向展示跨界能力。

观察身边那些被称作“宝藏同事”的人,他们往往有个共同特点:解决问题时像瑞士军刀一样多功能,但日常相处中毫无攻击性。这种特质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反而成为优势——既能避免过早暴露底牌,又能用实际成果建立信任。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义成功: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冲刺,而是保证需要发力时,永远有足够的能量储备。

最后想分享个有趣现象:很多创新其实来自“边缘力量”。就像19世纪化学家凯库勒在打盹时梦见蛇咬尾巴,从而发现苯环结构。这提醒我们,给自己留些看似“无用”的探索空间,说不定哪天就会变成解决问题的钥匙。与其焦虑是否被看见,不如先成为自己领域的“夹袋锦囊”,毕竟世界永远需要能创造惊喜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