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fèng
  • ruò
  • shén
  • mí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fèng ruò shén míng

成语解释:奉:信奉;神明:神灵的总称。对某人或某事物尊崇信奉得像迷信的人崇信神灵一样。

成语出处:左丘明《左传 襄公十四年》:“敬之如神明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

繁体字形:奉若神明

英文翻译:as sacred

奉若神明的意思

奉:1.给;献给(多指对上级或长辈):奉献。奉上新书一册。2.接受(多指上级或长辈的):奉旨。奉上级命令。3.尊重:崇奉。奉为圭臬。4.信仰:信奉。素奉佛教。5.侍候:奉养。侍奉。6.敬辞,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:奉托。奉陪。奉劝。奉告。7.姓。

若:[ruò]1.如;好像:安之若素。欣喜若狂。若隐若现。旁若无人。若无其事。2.姓。3.如果: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4.人称代词。你:若辈。[rě]见〖阿兰若〗、

神:1.宗教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,迷信的人指神仙或能力、德行高超的人物死后的精灵:神位。财神。无神论。多神教。2.神话中的人物,有超人的能力:料事如神。用兵如神。3.特别高超或出奇,令人惊异的;神妙:神速。神效。这事真是越说越神了。4.精神;精力:凝神。费神。聚精会神。双目炯炯有神。5.神气:神色。神情。瞧他那个神儿,准是有什么心事。6.聪明;机灵:瞧!这孩子真神。7.姓。

明:1.明亮(跟“暗”相对):明月。天明。灯火通明。2.明白;清楚:问明。讲明。分明。去向不明。3.公开;显露在外;不隐蔽(跟“暗”相对):明说。明令。明沟。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。4.眼力好;眼光正确;对事物现象看得清:聪明。英明。精明强干。耳聪目明。眼明手快。5.光明:弃暗投明。明人不做暗事。6.视觉:双目失明。7.懂得;了解:深明大义。不明利害。8.表明;显示:开宗明义。赋诗明志。9.明明:你明知道他不会,干吗还要为难他呀?10.次于今年、今天的:明天。明晨。明年。明春。11.朝代,公元1368—1644,朱元璋所建。先定都南京,永乐年间迁都北京。12.姓。

成语评论

奉若神明”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?先看个例子:老张退休后迷上了养生,对某位“专家”推荐的保健品奉若神明,每天按时服用二十多种药丸。这里既体现了盲目崇拜的意味,又暗含了行为与身份的反差——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失去判断力。

可能有人会问:这个成语和“盲目崇拜”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仪式感。比如某科技公司员工将创始人的每句话做成语录墙,每周组织学习会,这种系统性、组织化的行为,才真正符合“奉若神明”的特质。

现代社会中,这种心理投射其实无处不在。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:游戏玩家对顶级装备的执着,本质上也是将虚拟物品奉若神明。去年某网游更新后,有玩家为刷稀有道具连续72小时在线,这种近乎宗教狂热的行为,正是成语的当代注解。

为什么人们需要精神寄托?心理学研究显示,当现实压力超过承受阈值时,个体会自动寻找确定性锚点。就像疫情期间,某些地区民众将抗疫政策当作金科玉律,哪怕政策本身存在矛盾也照单全收,这种集体无意识恰是成语揭示的社会心理机制。

个人认为,适度的精神寄托能带来心理慰藉,但需警惕异化成思想枷锁。就像欣赏名画不应阻止我们拿起画笔创作,推崇智者不等于放弃独立思考。把握好这个尺度,或许才是理解“奉若神明”的现实意义。

下次遇到类似情境时,不妨自问:我是在汲取智慧养分,还是在建造精神牢笼?这种自我觉察,往往比简单判断对错更有价值。毕竟,真正的智者从不会要求他人将自己奉若神明

奉若神明的造句

  1. 造句 过去被人们奉若神明的老黑叔现在再也没人理睬。
  2. 造句 对上司的指示,他一向奉若神明,句句照办。
  3. 造句 你居然把那个骗子奉若神明,真是愚蠢!
  4. 造句 一项最新的超速书本扫描技术也许会让那些出版商奉若神明,这是连谷歌书本搜索引擎也享受不到的待遇。
  5. 造句 他是俱乐部和国家队的双料队长,利物浦对他奉若神明,他的威名让所有对手都闻风丧胆.
  6. 造句 校队队长被低年级的男孩子奉若神明.
  7. 造句 我们的中国东道主们对他的每句话都奉若神明.
  8. 造句 正因为被奉若神明,才望而止步?没有女人是神明。
  9. 造句 直到弥留之际,他还在幻想中找寻丝丝慰藉,期望能够拥有一家连锁银行或是几条船运航线,这样就能偿付那些对他奉若神明的投资者。
  10. 造句 他的追随者并对他极其尊重,把他当做“部落酋长”,并把他的每一句话奉若神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