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iān dì shén míng
成语解释:指上天和神灵
成语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77回:“童贯在马上以手加额,顶礼天地神明道:‘惭愧!脱得这场大难!’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口语
繁体字形:天地神明
英文翻译:Heaven and earth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神:1.宗教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,迷信的人指神仙或能力、德行高超的人物死后的精灵:神位。财神。无神论。多神教。2.神话中的人物,有超人的能力:料事如神。用兵如神。3.特别高超或出奇,令人惊异的;神妙:神速。神效。这事真是越说越神了。4.精神;精力:凝神。费神。聚精会神。双目炯炯有神。5.神气:神色。神情。瞧他那个神儿,准是有什么心事。6.聪明;机灵:瞧!这孩子真神。7.姓。
明:1.明亮(跟“暗”相对):明月。天明。灯火通明。2.明白;清楚:问明。讲明。分明。去向不明。3.公开;显露在外;不隐蔽(跟“暗”相对):明说。明令。明沟。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。4.眼力好;眼光正确;对事物现象看得清:聪明。英明。精明强干。耳聪目明。眼明手快。5.光明:弃暗投明。明人不做暗事。6.视觉:双目失明。7.懂得;了解:深明大义。不明利害。8.表明;显示:开宗明义。赋诗明志。9.明明:你明知道他不会,干吗还要为难他呀?10.次于今年、今天的:明天。明晨。明年。明春。11.朝代,公元1368—1644,朱元璋所建。先定都南京,永乐年间迁都北京。12.姓。
“天地神明”这个成语常用来表达对自然与神灵的敬畏。比如,有人可能会说:“我对着天地神明发誓,这件事绝无虚言。”这里的“天地神明”强调了誓言的庄重性,仿佛天地万物都在见证承诺。那么问题来了:为什么人们会用“天地神明”而非其他词汇?其实,这种表达既传递了对未知力量的尊重,又暗含了“人在做,天在看”的朴素价值观。
再举一个例子:古代官员判案时,常会提到“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地”,这本质上与“天地神明”的用法相通。人们将道德准则与自然规律绑定,认为违背良心就是违背天地法则。试想,若没有这种文化观念,传统社会如何维系道德约束?可以说,“天地神明”不仅是语言符号,更承载着文化对秩序的想象。
现代人偶尔也会用这个成语,比如朋友间开玩笑:“你要是骗我,天地神明都不会放过你!”此时语境虽然轻松,但依然保留了“规则不可逾越”的潜台词。个人认为,这种表达的生命力在于它巧妙地将抽象信仰转化为日常语言中的“警示红线”,既生动又具备心理震慑力。
有趣的是,在科幻作品中,“天地神明”有时会被赋予新解。某部小说曾写道:“星际移民们面对未知星球,立誓要像敬畏天地神明般尊重外星生态。”这种改编展现了成语的延展性——当传统概念与新时代议题碰撞,语言便焕发出新的解释空间。
观察这些用法会发现,“天地神明”始终围绕着“敬畏心”展开。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,当需要强调某件事的严肃性时,这个词就像天然的“精神公章”。它不依赖具体宗教,却成功触动了人类对崇高事物的天然向往。或许这正是汉语的魅力:四个字便能架起一座连接现实与信仰的桥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