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ìng ruò shén míng
成语解释:神明:神的泛称。像敬重神一样尊敬对方。
成语出处:左丘明《左传 襄公十四年》:“民率其君,爱之如父母,仰之如日月,敬之如神明,畏之如雷霆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补充式;作谓语;形容极其尊重
繁体字形:敬若神明
英文翻译:would have offered to a god
敬:1.尊敬:敬重。敬爱。敬仰。致敬。肃然起敬。2.恭敬:敬请指教。敬谢不敏。3.有礼貌地送上(饮食或物品):敬烟。敬酒。敬茶。敬你一杯。4.姓。
若:[ruò]1.如;好像:安之若素。欣喜若狂。若隐若现。旁若无人。若无其事。2.姓。3.如果: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4.人称代词。你:若辈。[rě]见〖阿兰若〗、
神:1.宗教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,迷信的人指神仙或能力、德行高超的人物死后的精灵:神位。财神。无神论。多神教。2.神话中的人物,有超人的能力:料事如神。用兵如神。3.特别高超或出奇,令人惊异的;神妙:神速。神效。这事真是越说越神了。4.精神;精力:凝神。费神。聚精会神。双目炯炯有神。5.神气:神色。神情。瞧他那个神儿,准是有什么心事。6.聪明;机灵:瞧!这孩子真神。7.姓。
明:1.明亮(跟“暗”相对):明月。天明。灯火通明。2.明白;清楚:问明。讲明。分明。去向不明。3.公开;显露在外;不隐蔽(跟“暗”相对):明说。明令。明沟。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。4.眼力好;眼光正确;对事物现象看得清:聪明。英明。精明强干。耳聪目明。眼明手快。5.光明:弃暗投明。明人不做暗事。6.视觉:双目失明。7.懂得;了解:深明大义。不明利害。8.表明;显示:开宗明义。赋诗明志。9.明明:你明知道他不会,干吗还要为难他呀?10.次于今年、今天的:明天。明晨。明年。明春。11.朝代,公元1368—1644,朱元璋所建。先定都南京,永乐年间迁都北京。12.姓。
“敬若神明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严肃?其实它描述的是对某人或某事物极度尊敬的态度,甚至像对待神灵一样。比如有人提到:“公司里那位技术大牛,同事们对他的能力敬若神明,连老板都要找他请教问题。”这种场景是不是很常见?
问题来了:为什么用“神明”来比喻? 因为古人认为神明是至高无上的存在,容不得半点质疑。当一个人被“敬若神明”,说明他的权威或能力被绝对认可,甚至可能掩盖了他的缺点。比如古代名医扁鹊,百姓对他的医术敬若神明,但后世发现他的某些药方其实存在风险。
现实中,这种心态可能带来矛盾。我曾见过一位老师,学生对他的每句话都奉为真理,直到某天他犯了一个低级错误,学生的信任瞬间崩塌。这提醒我们:尊敬可以,但别把任何人当成“不会犯错的神”。
再问:现代社会还有“敬若神明”的现象吗? 当然有!比如粉丝对偶像的狂热追捧,或是职场中对行业大佬的盲目模仿。有人连大佬的穿搭风格都要照搬,却忘了自己适合什么。这种“造神”行为,反而可能限制个人成长。
换个角度看,“敬若神明”也有积极意义。当团队对某个目标(比如科研突破)抱有这种信念时,反而能激发超常的凝聚力。关键是要分清对象——是具体的人,还是某种精神或理念?前者可能带来风险,后者或许能创造奇迹。
最后想说:保持适度的质疑精神,就像给“敬若神明”的心态加了个安全阀。我们可以敬佩他人的成就,但不必跪着仰望。毕竟,再厉害的人也是吃饭睡觉的普通人,而真正的进步往往来自平等交流中的思想碰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