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ǚ zhī nán gēng
成语解释: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,一家一户经营,男的种田,女的织布。指全家分工劳动。
成语出处:宋 罗泌《路史 后纪十二 夏后氏》:“男耕女织,不夺其时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定语、宾语;形容辛勤劳动
繁体字形:女織男畊
英文翻译:Women's weaving and men's farming
女:[nǚ]1.女性,女子,女人,妇女:女士。女工。男女平等。2.女儿:一儿一女。3.星宿名,二十八宿之一。[rǔ]文言代词,你:女等。女将何往?
织:[zhī]1.用丝、麻、棉纱、毛线等编成布或衣物等:织布。编织。织女(a.织布、织绸的女子;b.指织女星)。棉织物。2.引申为构成:罗织罪名。3.用染丝织成的锦或彩绸:织锦。织文(即“织锦”)。织贝(织成贝文的锦)。[zhì]古同“帜”,旗帜。
男:1.男性。与“女”相对:男女平等。男演员。2.儿子:长(zhǎng)男。3.男爵,古代贵族五等爵位(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)中的最末一等。
耕:用犁翻地松土:耕田。机耕。
“女织男耕”这个词儿,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画面感?比如隔壁张婶每天缝补衣裳,她丈夫老李扛着锄头下地干活,两人各司其职撑起一个家。这种场景在古代确实常见,但放到今天,咱们该怎么理解它的含义呢?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在都机械种田、网购成衣了,这成语是不是过时啦?”其实啊,成语的价值在于传递智慧而非固化场景。就像现在夫妻俩一个远程编程、一个直播带货,照样是分工协作的“新版本女织男耕”。重点不在于具体做什么活,而是相互配合的默契。
记得去年社区组织农耕体验,程序员小王跟着妻子学种菜,妻子反倒跟着他研究起智能浇灌系统。这种角色交融反而让两人的共同话题更多了。你看,传统分工模式被打破后,反而催生出更有趣的协作方式。
有个问题值得琢磨:“非得男女分工吗?”我倒觉得不必拘泥。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家的节奏。邻居家全职爸爸每天接送孩子时,总会带着平板处理设计稿;律师妈妈开庭间隙还能织完半条围巾。这种打破刻板印象的“错位搭配”,不也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?
说到底,“女织男耕”传递的是家庭经营的朴素智慧。就像拼图需要不同形状的板块,过日子也需要各自发挥所长。与其纠结谁该做什么,不如想想怎么把各自的特长编织成生活的锦缎。当现代人把这种智慧用在职业规划、时间管理上,老成语照样能焕发新光彩。
下次看到年轻情侣在咖啡馆里,一个写代码、一个画设计图,或许可以会心一笑:这不就是数字时代的“女织男耕”嘛!生活的本质从未改变,变的只是承载智慧的具体形式而已。